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智慧公正内心才会平和。

【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即心平。人莫鉴於流水。而鉴於澄水者。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也。】

 

我们来看经文上讲到的,『神者智之渊也』,这个「神」是精神,是智慧的泉源。我们看一个人精神很清楚、很清朗,他才脑子很清晰,不会胡乱做事情。以我们自身来讲,精神不好的时候,会糊里糊涂的;你精神很好的时候,做事很有效率,判断事情很快。接著说到,『神清则智明』,精神清朗则智慧明晰,『智者心之府也』,智慧是我们心智的表现、展现。『智公即心平』,智慧能够公正无私,自己内心就可以平和、正直,我们说「无欲则刚」。你有私欲了,这个私欲就会障住你的思想,障住你的内心。所以「智公」,智慧公正内心才会平和;不公正就偏心,好恶就很强,怎么会平和?好恶一强就有喜欢、有讨厌对人不公平。对人一不公平,不平则鸣,可能跟人就结怨,就有冲突了,人家内心就会埋怨,因为不公平。所以老祖宗说,平才能安,人心才能安,不然人心会不平。所以这个公正无私的智慧很重要,人处世当中,时时提醒自己不能有私心。私心自己的德行在堕落,私心对团体一定有害处,就不公平,铁定会有是非,会有埋怨出现!

 

『人莫鉴於流水,而鉴於澄水者,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也』。这里做了个譬喻,「鉴」就是用水来观照,来照自己,人不会在流动的水当中观照自己,因为那个水是动的,你照照不清楚自己的脸。「而鉴於澄水」,而能在非常平静的水面照清楚自己的脸,这是譬喻什么?人的心浮躁、欲望很多,心浮气躁看不清自己的问题。往往心平静下来,才容易察觉自己念头跟言行上的过失。当然时时都保持心平、心静,这是修养,这是个目标,所以要时时提醒自己心要平静。像我们每天晚上沉淀自己的思绪,反思我这一天有没有哪些话说错,哪些事做得不妥当。夜阑人静自己一沉淀下来:怎么今天都没发现?现在发现。「鉴於澄水」,平静的水能照清楚自己,相同的,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就能观照到自己的问题。所以这里讲到,为什么可以鉴於澄水,「以其清且静也」,因为平静的水清澈又宁静。「故」,所以从这里让我们去体会,一个人精神清朗,心情很平和,这个时候,他的心就能照清楚所有的人事物、所发生的事情。所以「乃能形物之情」,这「情」是指事物的真相就看得清楚了。

 

所以有一句格言说到,「以镜自照见形容,以心自照见吉凶」。看到自己的面容形体,以自己清净的心来观照自己见吉凶,可能大家对心平静、清净比较抽象。其实人心要清净不容易,比方有一个寓言说到,小偷他大白天去一个大户人家偷金子,他也是有天分,居然能找到人家放金子的地方,给人家拿起来他很高兴,正要离开。因为是大白天又是大户人家,那几百个人住著,哪可能说他偷东西不被发现的?当场逮个正著,送到县太爷那里去。结果县太爷一了解案情,奇怪了,这个贼怎么大白天作案?就问他了,你大白天作案怎么可能不被发现,你没看到旁边很多人吗?这个贼对著县太爷说,有吗?有吗?我只看到金子而已,有人吗?这个故事我们冷静想想,人的心只要有一个执著点,他就一直盯著它看,就被它染著,心不平。

 

比方妈妈、爸爸很在乎孩子的成绩,他就只盯到那个成绩,其他的什么都看不到,「反正你就是把书给我读好就好了」。然后常常在那里:我这个儿子真不争气。旁边人跟他说,你儿子挺仁慈的,挺有孝心的。有吗?都没有!他看不到。这样当我们只看到成绩,都不会去欣赏孩子的好,慢慢的他就没有信心,慢慢的他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了。你看人的心一执著、一不平、一挑毛病看不清楚别人,也看不清楚自己。

 

有一个太太很有意思,她跟我交谈的时候,因为她到庐江听课,我举了个例子,我说夫妻白头偕老的一句真言,是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她说她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她的脑海里马上浮出一句话:没有优点。然后她浮出来的时候,我刚好讲了一个事例,就是我到珠海去的时候,我讲这一句真言,突然有一个太太举手,然后站起来说,没有优点。我一讲,跟她想的一样。后来就建议你回去拿一张纸,写出你先生的优点跟你先生的缺点,你客观冷静的来看一看。她回去她说她写她先生的缺点,写了一条,哪一条?钱赚得太少,这个算缺点吗?您看她有一个执著点、一个不平,就嫌她先生赚的钱太少,就只看到金子,其他都看不到。你说人脑子清楚吗?「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你有情绪了,怎么会正?「心有所忧患,不得其正」,为什么会忧患?我先生赚钱少,我儿子读书不名列前茅,我多没面子。她有担心了心就不正,心就不平,很多事都是情绪在应对,愈搞愈糟。

 

所以我们今天要神清意平,首先要格物,得要贪瞋痴慢这些习气要去除掉,不然这个心就跟流水一样,每天惊涛骇浪,都没静下来。然后我们还怪一大堆,都是他害的,都是这件事造成的。诸位学长,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我们自己的心动,妄心动了、习气动了才变成这个样子。所以我们「反身」一开始,「立德之本」,你们没反应,你们都是打算待会那半个小时才背吗?「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我挺感动的,你们都看著我,没有看书。所以人想要看清人生所发生的事情,首先还得要先看清自己,这个心还得清净平等才行。当然我们在修养自己德行的过程当中,也要性命双修,自己的身体也要照顾好。您看一开始说「神者智之渊也」,你的精神要好,你不能每天精神很萎靡,身体又一大堆病,这个会拖累你心灵的状态就不好。我们还得要靠强健的身体来提升自己的灵性,借假修真。

 

所以在康熙《庭训格言》当中有一段话很好,「寡思虑,可以养神;寡嗜欲,可以养精;寡言语,可以养气」。人精气神足,身体就好,时时精神抖擞,所谓「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一个人气很足他不用吃什么饭,一天吃一餐就够了;「神满」,精神非常好,「不思睡」,人休息是没精神要充电,精神好到一天睡很少。这个提醒我们不要胡思乱想,要耗能量的,人体百分之九十五的能量都是耗在念头上,你不胡思乱想,心很清静这个神满。寡思虑很重要,不要胡思乱想,有时间读经、听经多好,正念分明不胡思乱想。嗜欲就是爱好、欲望,要淡,欲望太重这对身体的消耗非常大,纵欲身体一定垮。我们看到现在人的文明病愈来愈多,什么肾有问题、糖尿病,都跟纵欲很有关系,不懂得节制,清心寡欲身体就好。再来要养气,每天不要讲太多话,这一点我做得很不好,话太多不行的,该讲的时候要讲,时机不够不要变罗嗦,还给人家嫌就不好了。而且无益的言语,一句都不说,为什么?对人无益,对自己又耗气。「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开口神气散」,这些都是古人留给我们很好的教诲。其实人欲望一多,每天就想著我想吃那个、我想穿那个、我想玩那个,你整个思虑全部都被这些欲望给障住,怎么还会有智慧、还会有精神?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