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修学是重实质,你真正落实多少那才是我们的受益处。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

 

上级爱好某一个事物,他的下级、下属可能会更超过他的爱好。我们从家庭来看,父母的喜好,可能孩子青出於蓝,他更喜好。你父母爱读书,相信下一代的学问一定超过我们,因为他从小就学。但是假如是坏习惯,那就麻烦了,赌博、喝酒,小孩子从小他假如染上这个恶习,那就『下必有甚矣』。老师教学生,老师好的风范,学生从小记在心上效法,那他以后的成就可能超过老师了。其实我们现在跟古圣先贤、跟师长学习,把他们最难得的德行风范我们拳拳服膺在心中,那我们的成就不会比古圣先贤低。因为古圣先贤跟师长他们是把一生修学的智慧和盘托出,提供我们来学习。所以一个人能珍惜经典、珍惜师长老人家这一生的宝贵智慧,那他的学习是站在圣贤、师长的修学基础来学习用功,他会少走很多弯路。最有福报的人就是老实听话的人,所以「福在受谏」。

 

说到这里,我们更具体来观照,经典还有师父教诲的哪一句,我们不可须臾离也,随时可以提起来?想到这里就找出来我们为什么进进退退,因为很可能没有一句是真正时时放在心上。圣、狂之分,在乎一念,这些教诲不放心上,起的念头可能就是贪瞋痴慢这些习气了。老人家教诲我们很多遍的、最熟悉的,其中有一句,「念念为人著想」,这句话太重要了,我们最严重的就是自我太强,没有这一句,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随时在起作用。念念为对方想,「我」放下了,贪瞋痴慢疑就淡了,马上自己的身心感觉不一样,烦恼就少很多。所以人在修学的时候没有法喜,铁定没有一句师父的教诲、经典的教诲放在心上。这个都属於观照,勘验自己。实在讲,要这样子来观照自己,「不自欺」才打得破。不然我们在相上看,每天我也都读经、我也有听经,但修学是重实质不重形式,你真正落实多少那才是我们的受益处。所以真的珍惜经典、珍惜师长的教诲,我们会少走很多弯路。

 

体会到了,就要百分之百不打折扣的去落实它。比方师长讲的,「处逆境,随恶缘,无瞋恚」,就真的去做。遇到任何人事环境、物质环境绝对不情绪化,不发脾气。发脾气算严重的了,就是心里面还有一点不舒服、一点闷闷的,这都是有情绪在里面,都是瞋恨心在那里蠢蠢欲动。这时候还能再往内观照,就可以察觉到我们的「我贪」,我还在求什么?我会有不舒服就是我所求的没有求到。「他怎么这么不顾及我的面子,讲那句话真难听,太难受了。」这面子就是最害人的,人家还顾我们的面子干什么?真的知道面子就是自己清净心的障碍,这个时候别人不给我们面子就是给我们最好的历炼的机会。你真想要成就自己,那这些境缘来的时候你反而会感谢对方,他的考验才让我们发觉我们的问题。

 

所以人真想成就了,就会感谢境界的考验;假如不真想成就,就会觉得没办法,反正每天都要遇到,就考吧,就再看吧。所以能生感恩心的人是真正能把一切人都当作老师,只有自己是学生,都是来考验我、来成就我的。唯有这样的存心,真正面对一切人、事、物才能心平气和。不然这个瞋,这个情绪,随时都会现前。情绪一现前,我们之前的功夫就全部都破了,「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瞋心起,人的情绪一起来,那一个一个不妥当的念头就相续不断,叫「百万障门开」了。所以真正自爱的人,丝毫情绪都不让它起来,一起来赶紧,「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赶紧转掉。

 

这句用在君臣关系,历史当中有提到「楚王好细腰」,国人有很多女子就饿死了。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子,这些女性就为了投楚王之好,可能想说会不会有机会被选到王宫里面去?那要细腰就是少吃。结果很多人就饿,饿到最后就生病,甚至饿死的情况都出现了。所以这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的一个例子。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