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详解

  蔡礼旭老师解读:
  『丧三年,常悲咽』,这个是指父母已经去世了。在《孝经》里面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提到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我们用恭敬心,用一种让父母欢喜的心去奉养他;「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就是在办丧事的时候,我们要感怀父母的恩德,在祭祀的时候要很庄严肃穆,不忘父母的教诲,这是一个孝子应该尽的本分。所以丧礼的时候,我们也要办得庄严肃穆,不要吵吵闹闹。有时候办丧事还请一大堆人来帮忙哭,这个有没有意义?哪有什么意义!应该是父母的恩德常常记在心上。而且欧阳修有一句很好的教诲,他说「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祭祀再祭得多好,不如在父母生前好好奉养,更有意义。生前不奉养,死的时候花一大把钱,那真是太颠倒了!
  所以我们现在父母健在,要非常珍惜,好好奉养;父母走了,我们也会觉得很踏实、很安慰,毕竟我们已经尽力了。古代有一句名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遗憾绝对不要再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如果您的父母已经离去了,您可不可以再尽孝心?当然可以,只要你尽心尽力「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就能「以显父母」。而且我们又尽心尽力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让我们家族的血脉能够愈来愈好,这也可以告慰父母在天之灵。所以丧礼办得庄严肃穆,可以依照父母的心愿来做。而在丧礼当中,我们也是所有的家族,缅怀我们的父母这一生对这个家族所做的贡献,也有父母对我们这个家族的期许,透过丧礼来传达。
  「丧三年」,这个「三年」是古代的礼仪,要服丧三年的时间。「常悲咽」,很多的人就依照这个文字来解,他说:要哭三年,那不累死了!所以依文解义,圣贤人都喊冤枉!这个「常悲咽」是一个孝子自然而然就会有这样的情绪。因为孝子几十年来念念都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当父母一离去,他很难接受,只要又想到父母,他的眼泪忍不住就掉下来,所以「常悲咽」。
  因为有这种感怀之情,才会『居处变,酒肉绝』,所以「礼」其实是发自一个人的内心,自然做出来的。父母都离去了,他还会去花天酒地吗?不可能的。父母去世了,所以「居处变」,自然而然对那些挥霍、那些酒肉就不想吃,所以「酒肉绝」。

 

 

  周泳杉老师解读:
  到這裡是「喪則致其哀」。現在幾乎三年的守喪已經看不到了,我們相信還有孝子是這樣在做的,還是有的。我們認識一位醫師,他就是這樣,守喪三年,他的母親過世之後,他就是守喪三年,依照古制,但是這樣的例子太少了。末學在一本書裡面,就是講到《王善人言行錄》,這是民國初年的一位大善人,他是一個農民,不認識字,他因為他的至孝,還有他的至忠,他就從忠孝這兩門入門,開了大智慧,開了智慧。他一個字都不認識,他居然能替人講病,替人治病,而且他的名聲遠播,聲名遠播,他的智慧開了。所以這個事情跟讀不讀書沒有關係,跟什麼有關?跟智慧有關。而智慧為什麼被封閉住?欲望驅使,私欲所驅使,智慧就封閉了。王善人不認識一個字,他能替人治病,能替人講道,他的影響力遍及整個中國,而且一直延伸到現在。有一個團體叫做「道德會」,道德會現在都還在稟持著善人行善的言行,在我們這個世界上默默的在從事社會慈善跟社會教育的工作,值得我們讚歎。
  善人他就是守喪三年。他為什麼知道要守喪三年?因為他有一次在看戲,聽說書,這在東北很有名,就是唱大鼓書。大鼓書提到了一個楊孝子,就是古代一個叫做楊一,楊孝子。楊一他是一個乞丐,討飯孝親,他就去討飯來養活他的父母。他討飯養父母,他的父母過世的時候,他就為父母守喪三年。結果守喪三年的過程當中,發現了一窖的銀子,也許是上天感動他的孝行,賜給他一窖的銀子,很多。結果他發現銀子之後,不但沒有高興,反面嚎啕大哭,他哭什麼?他說過去有老人在,我還可以用銀子來奉養我的老人,但是現在老人過世了,我要這些銀子做什麼?嚎啕大哭,哭得很傷心。於是乎他把這些銀子就拿去分送給所有村子裡面的人。你看他是一個乞丐,他不但沒有貪財,還把所有的銀子拿去分給村裡所有的人。然後每到一戶人家送銀子的時候,就告訴這個人家的孩子,你就拿這些銀子來孝順你們的父母,我的老人不在了,你們要好好的孝順你們的父母。
  結果王善人聽到了楊孝子的這個故事之後,他就立志,我一定要效法楊孝子,一定要效法他。他的父親過世之後,他就在父親的墳墓旁邊築了一個茅蓬。而這個茅蓬說也奇怪,正好下面有一個石頭,有一塊大石頭,他就在這個石頭上面蓋了一個茅蓬。他的打算就是,這個石頭很大,因為很大,想要做成什麼?炕。東北很冷,冬天下雪非常非常的冷,他希望這個石頭下面可以放柴火,可以把石頭烤暖之後,他可以在上面睡。可是他那一天住進去之後,晚上他要升火,他把柴火點燃,把柴火送到石板下面的時候,說也奇怪,這些柴火一放進去就被噴出來,一放進去又被噴出來,連續三次。他就覺得很奇怪,於是乎他就往這個石板下面一看,發現裡面有一條大蛇住在裡面,有一條大的蛇住在裡面,實際上是在冬眠,在裡面。結果他就想說,算了,蛇在下面,我也不好干擾牠,於是乎他就沒有再燒柴火,他就睡在這個石板上面。他說,說也奇怪,那一年的冬天,他居然就這樣熬過來了;就是說不但不冷,反而他說暖暖的,他睡在上頭,反而覺得暖暖的。
  再來,他的家人,不就因為他在守墳嗎?每一天都會送飯來給他吃。他說飯送來的時候,他都先供他的父親,供完了之後再吃這些冷的飯菜。結果他說,他吃了一個冬天冷的飯菜,不但肚子沒有吃壞,反而愈來愈健康。真的,末學看到這裡,我每一次看到王善人的《言行錄》,真的都會非常的動容,這是至誠心。我們想想看,我們現在人講養生,要保養,要吃什麼吃什麼,吃這個吃那個,還要搭配什麼東西。其實末學都覺得,這個是枝末。如果我們存著一顆歹毒的心,我們吃再好的、再補的東西,都變成了毒素。換句話說,你看王善人這一分真誠的心,那一分孝悌之心,他吃什麼樣不好的東西下去,都化成養分,都化成正氣。因此你看,『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就是這裡講的遷居,你看,他改變了他的居住環境,到守喪的墓地搭一個草蓬。而且他講,他說當時如果他的志向不夠堅定,這一條蛇就把他給嚇走了。他居然可以跟這條蛇和睦相處,你看,考驗他的志向,他的孝志有沒有堅固、有沒有堅定。因此他做到了,「居處變」。再來,『酒肉絕』,王善人也做到。這個是什麼?『喪盡禮』,他已經盡到守喪的人子之禮,孝子之禮。
    這是「祭則致其嚴」。祭則致其嚴,我們就看到了漢朝丁蘭他刻木的故事。丁蘭的父母過世之後,他太想念父母,於是把父母的形相刻成木頭,『事死者,如事生』的供奉。有一次他的鄰居來借東西,因為丁蘭不在,丁蘭的太太還是很尊敬公婆,所以借東西還是不敢怎麼樣?自己做主,於是卜筶,就是我們說的卜杯,卜筶問公婆,說鄰居要借這個東西,能不能借他?不許,卜筶沒有得到應許,結果就拒絕了。結果這一個鄰居就很生氣,不但怒罵堂上的這兩尊木像,而且還用東西去砸木像。結果說也奇怪,丁蘭從外頭回來,看到這個木像怎麼有滿臉不高興的神情?你看看,一般人對這個沒有辦法理解的,這個木像居然露出不高興的神情。丁蘭看到就問他的太太,說我堂上的兩尊我的父母,為什麼今天看起來這麼不高興?丁蘭的太太就把事情告訴他。於是他就去找他的鄰居興師問罪,說你怎麼可以砸我父母的木像?可能太衝動了,一下就怎麼樣?起了衝突。結果官府的人來就把丁蘭給逮捕、抓走,結果發現什麼?要逮捕他的時候,居然木像流下眼淚。你看,這是至誠感通。結果這件事情被皇帝知道了之後,知道他的孝行感人,於是就下令赦免他的過失。我們從歷史上看到這些故事,都了解到這一條我們應該怎麼做。
    「事死者,如事生」,這一條其實是孝道的圓滿,在我們整個中國的歷史綿延流長,這一條祭祀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在過去曾經有外國人提出這樣的疑問,問說祖先那麼的遠,你們又不認識,你為什麼要拜他?這就是從這裡能看到東西文化的差異。中國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就是因為它有這樣的信念,什麼信念?飲水思源、知恩報恩的信念。你看祖先雖然那麼的久遠,雖然我們不認識祖先,可是一個人他能對祖先念念不忘,對他的恩德念念不忘,這顆心就是大善,不忘本。所以大家可以知道,在海外還有很多的祠堂,末學到馬來西亞、到印尼,還看到很多華人在那裡建立的祠堂。而這個祠堂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什麼角色?團結族群的角色。當地很多的華人,團結在這些祠堂宗廟的基礎之上,他們都知道自己,你看在外地人生地不熟,可是同樣譬如說姓張的遇到姓張的,就親切得不得了,為什麼?一家人。這個態度延續了中華文明的團結,家族的力量很重要。所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一個會紀念祖先的人,他必然是厚道的,為什麼?他知恩報恩。換句話說,一個不懂得紀念祖先的人,他的行為是刻薄的。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我們現在的世風為什麼慢慢的淡薄?因為忽略了祭祀。
  在宋朝有一位大儒邵康節先生,他就寫過一首詩,他提到中國人祭祀的心境,他說「每日清晨一炷香,謝天謝地謝君王」,你看這就感謝,用感恩的態度來面對他的一天,你一天開始就是一炷香,謝天謝地謝君王。「但教處處田禾熟」,希望每個地方都大豐收,田禾熟。「惟願人人壽命長」,希望每個人都壽命長。「國有賢臣安社稷」,希望國家有賢明的臣子來幫助國君治理國家,讓社稷安定。「家無逆子惱爹娘」,希望每家都是孝順之家,每家都是好家,每個人都是好人。最後他說「四方寧靜干戈息,我若貧時也無妨」,只要天下太平,我貧窮一點有什麼關係!貧窮,可是天底下太平,人還是怎麼樣?人還是幸福的。所以你看那一炷香燒下去,能夠燒出這麼多的感恩之心,能夠燒出這麼多的期許,能夠燒出這麼多的善念,你看這是心香。不是我們現在人講的迷信,不是我們現在人說的這個事很麻煩,不是的,它是教育,是非常深刻的教育。
  所以宗教對人是一種教化,在這儀式當中,任何人、任何事、任何一個儀式都是表法。你看為什麼要拜祖先?因為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祖先是我們的源頭。為什麼要拜這些聖賢人?因為見賢思齊,我希望向他學習。再來,他的言教、身教,我們講立功、立德、立言,這些都提升了我們物質、精神生活的高度,沒有他們,我們就沒有這些這麼好的人生道理可以聽聞,所以我感謝他。因為見賢思齊,因為知恩報恩,我祭拜他這一點迷信都沒有。不是說我來拜你,你保佑我中彩券,那個人是小人。你拜他他就保佑你,你不拜他他就詛咒你,那個不是君子,那是小人,那個在人間都被唾棄,那是貪官污吏,那為什麼要拜他?所以不是這個意思的。真正的神明不會接受我們的賄賂,不能接受,這個大家要清楚。
  所以祭祀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這幾年釋淨空老教授在各地都在提倡,「萬姓先祖紀念堂」,這個它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個教學的工具,它能讓我們下一代不要忘記他祖先的恩德,不要忘記他的祖先曾經做過哪些福國利民的事業,讓子孫在心裡面都能時常的提起祖先的教誨,跟祖先的榜樣,他能看得到。所以我們要響應這樣的號召,「萬姓先祖紀念堂」,因為它可以在很小的空間當中,就能夠把所有家族的姓氏,我們一起供奉,它能符合現代這個社會高密度住宅這種需求,它不會佔很多的空間,又能讓我們帶我們的子弟時常到這個地方,為他們敘述祖先的恩德、祖先的德行、祖先的智慧,這是很重要教學的工具跟場所。這是講到「祭則致其嚴」。所以把這五條我們統統都落實了,「入則孝」才能夠達到圓滿。

 

 

  钟茂森博士解读:
  这是讲,父母亲如果离开我们了,去世了,孝子当然心里非常悲痛,三年里,心里因为记挂父母,叹息自己还没有来得及报恩呢,父母就离我们而去了,所以常常悲叹,常常哭泣。居处变,就是居住的地方都变了,古人是守孝,在父母陵墓那里守墓,守三年,不在家里居住。夫妇分房,就是一切的享乐全部都停止,酒肉绝,吃的酒肉全部断绝,吃素。我记得我的外婆往生以后,我母亲带我就开始吃素,以纪念外婆,这是学习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