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财物轻,怨何生。详解

  蔡礼旭老师解读:
  古代有个孩子叫孔融,他才五岁,当在分梨的时候,他就把那个比较大的让给谁?哥哥,让给哥哥吃。其实这样的态度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他可能干的家活比哥哥还少。现在我们都说平等平等,要跟孩子平等,这句话对不对?这句话看你怎么解!应该在人格当中平等,你很尊重他是一个个体,而不是附属在你身上。但是因为他还小,请问他的人生经验跟你平不平等?不平等,对!他的人生智慧跟你不平等,你要引导他,你要教导他,所以要有长幼尊卑,他对你才生得起恭敬心;假如都跟你平起平坐,那他怎么对你恭敬?所以这个平等我们要看清楚。
  当孩子有长幼尊卑,他才知道「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为什么以前,父亲没有回来不能吃饭?那也是对於父亲的辛劳的感念,因为整个家庭的重担压在谁身上?父亲!所以这都是在这样的礼仪当中,给予孩子要时时感念父亲的辛劳。假如父亲上班都还没有回来,儿子就大摇大摆,筷子也没拿就在那里吃了。长期下来他学到什么?我行我素,「苟不教,性乃迁」,所以现在孩子很难教。我们要细细去研究,为什么以前几百个人都可以这么循规蹈矩,他的方法到底在哪?在《弟子规》!但是要真做,你才会得到利益。
  孔融让出了大的水梨给他的哥哥吃,所以『财物轻』;他哥哥拿到了他弟弟的大水梨,对他的弟弟会更加爱护。你看弟弟都时时想到我,他这个当大哥的就愈来愈抬头挺胸,就跑在前面保护他弟弟。这是在「物」当中懂得舍出去。
  再来,在五代的时候,有个人叫张士选,也是个读书人。他的父亲比较早去世,他是他的叔叔带大的。当他十七岁的时候,叔叔就跟他说:你已经大了,我们现在把祖宗的财产分成两份,你一份,我一份。结果张士选马上就跟叔叔讲:叔叔,你有七个孩子,所以应该把遗产分成八份。他的叔叔说:不行,你是代表你父亲,应该分成两份。但是张士选那时候才十七岁,他很坚持,一定分成八份。这么一让,吃亏了吗?这一让让出了什么?让出了他的德行,让出了家庭的和乐,让出了他的心量,量大福大。所以当他在进京赶考,突然看到一个算命的人,走过去一看,这个人脸上怎么这么多阴骘纹(就是积了很多阴德)!这个算命先生就跟他说:这一次你必然高中。果不其然,他这一次考试就高中。相信他这样的榜样会传给他的子孙,一定也会世世代代都有很好的发展。
  所以你看,这么一让,跟自己的自性相应。当人了解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了解道理以后,理得心安,就不会患得患失,常常想要去跟人家争夺。要了解命运的真相,我们就要去读一本很好的书,叫做《了凡四训》,道理明白,心才会平,就不会去争。袁了凡先生小时候遇到一位很会算命的人,叫孔先生,这孔先生是我们中国邵子《皇极数正传》的传人,所以算得特别准。诸位朋友应该有过算命的经验,有没有?听说现在算命算得很贵,有没有?人,命假如被算出来,你真是白来了!没什么建树!因为就代表我们这一生没有好好利用。为什么命运会被算得这么准?因为一个人的善恶业,就会呈现在他这一生当中,才会被算出来。所以一般人会觉得算命的真的很准。
  但是有些人的命却不会被算得准,哪些人?两种人算不准:一个是大善,一个是大恶。而一般的人他所行的都是小善、小恶多,然后心量又没有扩大,想的都是儿子、孙子、妻子、房子、钱子,都想这些,也没什么大善,也没什么大恶,所以命运就被算得很准。命运有加、减、乘、除,比方说你命中有一千万的财富,结果你行了一点小善,一千万加多少?五万,所以算得很准;你做了一点小恶,变成九百九十五万,也还满准。但是你假如都是行很多的善事,一千万乘以五变多少?五千万,那绝对不准。假如做了些伤天害理的事,一千万除於五,变两百万,那也是算不准。
  所以我们了解到,纵使这个人用不法的手段去抢夺了财物,他抢到了两百万,那也是他命中本来就有的。他抢到两百万,还在那里洋洋得意,「你看我多厉害」,其实他已经亏损掉八百万了。所以「君子乐得作君子」,因为心安理得;而「小人冤枉作小人」,他拿到这两百万,不知道还有没有命花?因为他做了坏事触犯法令的话,很有可能过没有多久就要锒铛入狱了。这样的人多不多?多!因为现在功利主义,很多人在某些情境都铤而走险。
  其实我们看到这样的人都替他很惋惜,毕竟他也是有大福之人,只是没有好的教育,把他的人生搞砸了。我们对这样的人应该抱持一种怜悯之心,因为「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他的父母没教他,他的爷爷奶奶也没教。你看现在一般,比方说我考上老师了,亲戚朋友问的第一句话是什么?「一个月多少钱」!所以没有教!人是可以去创造命运的,只要扩宽心量;都没教,只教他唯利是图,当诱惑来的时候,他当然就受不了。了解命运,理得心安,你就可以「财物轻,怨何生」,家庭会充满祥和之气。
  当我们遇到学生在争的时候,怎么办?有一班的孩子,刚好那天吃水果,吃西瓜。西瓜已经切好放在桌上,很多的同学狼吞虎咽,要干嘛?饭一吃完,马上箭步如飞要去抢那个最大的西瓜。诸位朋友,假如是你的学生怎么办?你会看到一阵兵荒马乱。这个老师也很沈稳,看到兵荒马乱他还不动声色,等同学吃完饭,睡了午觉。下午第一节课,这个老师就讲了,他说:诸位同学,我们假如去抢那个第一块的西瓜,抢那个最大的,会产生什么效果?产生什么影响?诸位同学说说看。他有没有指出来哪个人抢最大的?没有,这是在给他们留余地。结果很多同学就说:那个人真自私,都要跟人家抢最大的。老师接著说:这样的人你要不要跟他交朋友?当然不要!就是透过这个情境让孩子了解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他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不然欲令智迷,他那个欲望驱使,只想著去抢最大的,都没有去想到已经造成哪些后果。
  接著老师又说:假如这个同学抢到最大的,他很高兴,赶快把它吃掉,保证肠胃受影响。对不对?因为他吃很快,消化不良。再来,他抢到最大的,高兴多久?一下子。看看别人看他的眼光是什么,马上快乐变什么?变不舒服了。再来,当他抢到最大的,下次他想要拿到什么?也是最大的。当他下次没有拿到,他就快乐变什么?痛苦。「气死我了,没抢到!」当一个人时时处处都要去抢最好的,当他没有办法获得的时候,他会怎么样?他可能就会动歪脑筋,去偷、去抢。老师说完了也没下什么结论,只是让他们讨论讨论。结果隔天吃西瓜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走过去都拿了那个最小的。所以确确实实,家长跟老师只要你肯教,孩子很容易受教。所以「财物轻,怨何生」,往往一个常常肯相让的孩子,都会赢得长辈对他特别的照顾。

 

 

  周泳杉老师解读:
    【財物輕。怨何生。】
  這是輕財。
  【言語忍。忿自泯。】
  這是息爭,這兩條如果能夠守住,兄弟之間必然能夠團結。我們看到李毓秀夫子為什麼提這兩條?不是說兄弟之間,悌道的障礙就是這兩條,不是的。而是告訴我們這兩條最主要,而這兩條能夠化解掉,幾乎兄弟之間的問題就能解決大半,其他的都是小問題。而我們看到『財物輕,怨何生』,這個古人也有這樣的例子。有一個人叫嚴鳳,他非常友愛他的兄長,嚴鳳他在朝廷裡面當官,當到了很高的地位,後來因為我們知道六十歲就要告老還鄉,所以他告老還鄉之後回到鄉里。因為他在朝廷裡面的官位很崇高,所以到了鄉裡面,所有人都對他很尊敬,如泰山北斗。這是朝廷裡面做大官退休回來的,鄉里的士紳,每個人都很尊敬他。他在回家的時候,他的哥哥因為能力不是很強,所以一直就在嚴鳳的家,等於說是住在他家,吃穿一切的用度都是嚴鳳供應他的,就養了這個哥哥。結果告老還鄉之後,有一次宴請賓客,就把鄉裡面的族人就找來,還有親戚朋友找來,宴請賓客,嚴鳳就跟著哥哥一桌一桌敬酒。大家要曉得,嚴鳳雖然是當大官的,回到家裡面還是以哥哥為主。不是說自己我了不起,我在朝廷裡面當大官,哥哥還是我在養的,所以自己做主人到處去敬酒,把哥哥晾在一邊,他不是這個樣子。他是請哥哥在前面敬酒,他自己在後面陪著哥哥敬酒。
  那我們都知道,敬酒難免要怎麼樣?配一些酒菜,所以他就在後面就準備一雙筷子遞給他的哥哥,哥哥在喝酒的時候,遞筷子給哥哥夾菜。沒有想到敬酒敬到一半的時候,因為他的筷子遞得太慢了,這個哥哥回頭沒有拿到筷子,一下子怎麼樣?脾氣就來了,當著所有客人的面打了嚴鳳一巴掌,那個一巴掌就過去。我們要知道,嚴鳳是告老還鄉的士紳,在鄉裡面怎麼樣?名聲還有各方面的這種知名度都很高,很多人都很尊敬他。可是他的哥哥居然當著所有的客人面前,毫不留情的打了他一巴掌。一般的人受不受得了?一般人肯定受不了,不要說他有那麼高的社會地位。就是沒有那麼高的社會地位,就是一個乞丐,他還覺得我要面子對吧?但是嚴鳳一絲一毫的不悅之情都沒有,照常的陪著他的哥哥敬酒,好像就沒有發生任何事一樣。而且那一天晚上因為哥哥喝多了,那天晚上扶哥哥到寢室裡面睡覺,安寢之後他自己才去睡。而且他哥哥還沒醒來之前,隔天他就已經醒來了,還到哥哥的床前問候,問說昨天喝多了,今天身體有沒有不舒服?還去床前問候,就像昨天那一巴掌的事情,完全沒有發生過一樣,他是這麼樣愛他的哥哥,愛護他的哥哥。我們就要說,我們看到他的修養怎麼樣?功夫到家了,那個忍辱的功夫到家了。我們真能肯定過去的讀書人,他那種修身的功夫,那種心平氣和的功夫到家,處處都提得起來。這是我們的學處,我們研究經文都在這個地方下功夫,我們就功不唐捐。
  因為他的悌道出了名,他們那個家鄉裡面有一對兄弟,叫做施左跟施右這一對兄弟,他們也是年老了,年老了之後,這兩個兄弟還有一個特徵,就是他們都是做官的,也都是告老還鄉的。可是居然這兩個人為了分家產起了衝突,兩個兄弟起了衝突,你看都是讀書人。就想到什麼?想到了嚴鳳。弟弟就是有一次,可能在一個渡船裡面遇到嚴鳳,就是兩個人在渡船的時候,兩個人就正好搭同一艘船,看到嚴鳳,因為嚴鳳是一個鄉紳,大家都很尊敬他,去跟他打招呼,然後就談到這件事情。談到這件事情的時候,施右就很激動,就說他的哥哥多沒有道理,很沒有道理跟他爭財產,這個話就跟嚴鳳就講,說哥哥侵佔我的土地,搶我的田地,很抱怨。說完了之後,你看一般人抱怨完了,他想要得到答案是什麼?認同有沒有?沒想到他看到嚴鳳神情非常的凝重,就問他說,「您老怎麼回事?這其實是我們家的紛爭,為什麼您老這麼樣的凝重?」沒問還好,一問嚴鳳的眼淚就掉下來,他就說「你有所不知,你看我這一生最擔心的,就是我的哥哥非常的懦弱,我的哥哥年紀這麼大了,他還這麼的懦弱,我一輩子操心的就是這個事情。我的哥哥,如果能像你的哥哥那樣跟你爭財產,我不知道有多高興。他如果能跟我爭財產,我還巴不得把我所有的財產都給他,那表示什麼?表示他很有能力,他還會來跟我爭。可是你看我唯一擔心的,就是我的哥哥這麼的懦弱。」
  說完了之後痛哭流涕,他就是巴不得,我的哥哥像你哥哥那樣多好,還能跟你爭多好!我真羨慕你有這樣的哥哥,你的哥哥還是這麼身強力壯的。結果施右一聽到這個話,你看都是讀書人,他怎麼樣?他有良知,他這兩個人在船上就哭起來了。這個施右回去之後,就跟他的哥哥跪下來懺悔,就把嚴鳳的這一番話跟哥哥來講,就說你看我們還是當過官的,愧對讀聖賢書,你看嚴鳳這樣的德行。所以哥哥聽到了,施左聽到了這樣的話,兩個兄弟就一起手牽著手,到了嚴鳳家去跟他叩謝,兩個兄弟就變成了鄉裡面,非常要好的一對兄弟,而且不分家了,相保如初,友愛終身。你看「財物輕,怨何生」,那個怨從哪裡來的?如果把財物看得輕一點,哪裡有怨?再來,兩個人不分家,這個家道怎麼樣?更加的興旺,一加一大於二。一分家,你看兩個人雖然分了,可是那個團結的力量大幅度的削弱,家族的興衰就在那一念之間。

 

 

  钟茂森博士解读:
  我们看到当今社会,兄弟之间为了争财产,上法庭,打官司,反目成仇,父母的尸骸还未冷,兄弟之间为了争财产,闹得没有宁日,怎么能够让九泉之下的父母安心呢?要知道,假如人有贪念,这种不善的念头积聚在心中,孝道就没有了。当兄弟之间为了财产而争夺的时候,他们就会忘记了对父母的孝顺以及对兄弟要行友爱,反而心生怨恨。
  兄弟之间应该多多的互相帮助,互相贡献,不可以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伤了天伦。在汉朝的时候,就有这么一对兄弟,他们非常的友爱。有一次,兄长叫赵孝,被一群土匪给抓住了,大概当时经济不景气,人民民不聊生,所以土匪群起作乱,他们抓了人就要把这个人吃掉,赵孝被土匪抓住以后,他的弟弟知道了就赶来,哀求这些强盗,说:“哥哥身体比较瘦,你们吃他没有肉,你吃我吧,我身体比较胖”。哥哥这么一听呢,就争着跟强盗说:“不要不要,你吃我吧,我被你们抓住了,应该给你们吃”。兄弟俩就在强盗面前争着献死。看到兄弟俩这么和睦,这么友爱,能够互相献身,让强盗们都生起不忍之心,强盗们就把这兄弟俩放了。可见得,盗亦有道,人自然有一种侧隐之心,《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
  当本性被一些烦恼习性覆盖的时候,人才可能做坏事,当一个人的本性显露出来之后,他也是一个善人,所以兄弟俩有这样的悌道,让强盗们良心发现,就能够断恶修善。这个事情后来传到了朝廷里面,朝廷就表彰兄弟俩,分别给兄弟俩授予官职。兄弟俩所争的不是财物,他们是争着为对方、代替对方去死,这个把悌道做到淋漓尽致了。
  《大学》里头有一句话说,“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就是说,兄弟之间能够和睦,就能够教导国人,教导百姓,才能够构建和谐社会。所以我们晓得,和谐从哪里开始做呢?必须从孝道开始做,必须从家庭里面互相友爱,团结兄弟姐妹开始,当每个家庭都能够和谐的时候,这个社会就能和谐了。每逢我们听到这些孝道故事的时候,心里都有振奋,都有一种希望效仿的心。
  2005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就评选了十大感动中国的人物,其中一位是广州的一名律师,叫田时国,他母亲患了尿毒症,医生说要换这个肾,家里人都在想办法,田时国毅然决定要把自己的肾捐给母亲,还不让他母亲知道,因为他母亲如果知道了这个事情,死活都不肯。田时国兄弟姐妹也都争相把自己的肾献出来,田时国是老大,他说了算,他自己就把肾捐给他母亲了,母子俩后来在上海的医院做手术,都很成功,母子俩都康复出院。所以你看这个家庭真是孝悌之家。兄弟姐妹都这么样的尽孝,他们所争的不是财物,而是争着为母亲献上肾,这让我们非常感动。当一个社会能够普遍的宣扬孝道,把孝子的行为加以宣传,让大家效法,这个社会自然就能够得到和谐。
  我们知道,兄弟之间争财物,都是因为贪念的结果。有了贪念,有了这种私心,就坏了人的天伦了。孝悌都是性德,是每个人本来就具有的,自性自然流露的这些品德。而私心起来的时候,执着这个我,执着我所有的,自然就会障碍住这个性德。所以,真正要希望家庭和睦,能够享受天伦之乐,我们自己必须要从压服自己的贪心开始做起,多一念想到别人,少一念想到自己。学佛的人更是如此,要知道,贪是生死的根本,一切的苦难都是从贪来的,我们生生世世流转于六道轮回当中,就是这个贪字害了我们,忘记自己的本性,跟众生一起迷惑颠倒,执着这么一个小的身体是我,不知道整个大宇宙才是真我,所以我们真正希望这一生学佛得到成就,必须在断贪上面下功夫。一般来说,财色名食睡,都是所贪的对象,都得放下,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人对这个世界假如还有一念没放下,那一念就成为了障碍。
  古时候有一个禅师,叫金碧峰禅师,他修行非常好,都已经到了开悟的边缘了,当然还差一点没有开悟。有一天阎王爷就看到禅师的寿命到了,于是派了两个小鬼去抓他,但是因为禅师禅定功夫非常深,当他在禅定中的时候,小鬼是没有办法抓他的,为什么?因为他在定中的时候,我们说是超越阴阳之外的,不是在六道里面有形象的这个人。如果有形象他才能抓到,没有形象,小鬼抓什么呢?所以,禅师常常都在定中,但是他有一念还没有放下,就是他最喜欢的一个玉钵,那个钵用玉做的,他最喜欢的一样东西,小鬼知道,小鬼来到禅师的寮房里,就去动那个玉钵,一动就有声音。禅师正在定中,他听到有人在动他的玉钵,因为心里有一念贪着,所以就出定了,想要看“谁拿我的玉钵?”这么一出定,好了,小鬼就把他抓住了。禅师就知道上当了,因为这一念的贪婪,导致这一生又要去到六道轮回,所以他非常的懊悔,也对自己非常的恼恨,他就一下子举起那个玉钵,往地下一摔,就摔得粉碎,结果在一摔的时候,咔碴一声,他的贪念全都放下了,这个禅师就开悟了。开悟之后,就念了一首偈子,他说:“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这位开悟的人心如虚空,心中没有一物,所以要知道出六道轮回一定要把贪念放下,有一丝毫的贪染世间的东西,那种贪染就是我们的障碍。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虽然不要求你开悟,但是你对世间确实不能够贪染,真愿意求生净土的人,世间一切都可以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