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要把德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在浙江温州市,当地的政府也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学习。他们去年就有办一届的道德论坛,结果在好像市民的公园这样的场地,都有公告了政府要办这几天的道德论坛。当时候有一个老奶奶,九十多岁了,她的外孙女还怀孕,牵著这个老太太就在市民的广场在那里散步。九十多岁老太太不识字,所以政府打出来的电视墙她也看不懂,老太太只是问,上面是写什么?外孙女就说是政府他们要办道德论坛。老太太说,这些课程是讲什么?外孙女讲,是讲孝道,讲这些五伦八德。老太太当下就跪下来,这个外孙女还以为老太太跌倒了,很紧张、很担心。其实是老太太她听到温州市政府办这样的论坛,非常感动,她就马上跪下来,然后叫她的外孙女说,「你一定要带我去见一把手(温州的书记),你一定要带我去,我一定要给他跪下来感谢他,办这个对老百姓利益太大了。」

 

结果外孙女觉得老太太年纪这么大了,不是很方便。然后就对著那个政府的大楼,刚好就在附近,老太太就跪著对著政府的大楼感谢。结果这件事,因为她外孙女当时候就有打电话,因为以为老太太跌倒了,就打电话在联系事情。后来老太太强调她不是跌倒,是太感激政府办这样的活动。这个消息就传出去了。所以当时候在筹办这个事情的政府官员,跟所有投入的义工,统统非常的振奋,觉得这个老太太真的是好像菩萨来唤醒每个人的使命感。

 

您看上位者才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老百姓感激成这个程度,所以怎么可能不效法。所以『然后谓之教』。我们体会到人民是很好教育的,只要上位者来带头,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看到这几年来,在整个祖国大陆,整个传统文化的弘扬,老百姓非常的认可、支持,没有人反对的。而且我们看每场课程,几百人、几千人,那都要多少义工。看到各地在办,开车的义工都是大老板,他们放下钱没有赚,都来无私的奉献。可见得确实是「下效」,各行各业都在效法。而且他们也体会到一个生命的真谛,叫「为善最乐」,「助人为乐」。这个是我们非常欢喜在大陆,在这么多的地方,都有领导者来带头。

 

这个「上为」,这个「为」是真正去做,不能只是说而已。这个在之前跟大家有提到,「上以言语为治,下以言语为学,世道之所以日降也」。上位者觉得重要的讲话都能够做好报告,就是好的政绩了,上以言语为治;下以言语为学,下位者,广大的老百姓,以好的口才就是学问,这样整个世道人心会不断的下滑。为什么?大家的精神都放在口才的训练上而已,都不是真正要把说的完全去落实下来。我们冷静看到,现在对政治人物缺乏信心,甚至都有讲说是政客,好像选举前讲的跟选举后做的不一样,那这个就失信於民。而孔子讲,「巧言令色,鲜矣仁」,很会讲话的,你要看他做不做得到。那「刚毅木讷,近仁」,反而比较老实,言语不大会表达,可是他很实在,他讲的话一定,哪怕头破血流,他一定要守这个信义,这样的人反而比较接近仁德。大家冷静看看,其实我们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之下,很多时候都是把功夫先用在才华上的提升、口才上的提升,反而在心地上的功夫不见得下得多,在德行上的功夫不见得下得多。

 

我印象比较深就是我第一次到大学去跟同学们分享传统文化,在北京民族大学,我讲了两个小时。下台正要回去的路上,有一个男孩在后面追我。我已经走了很远,他终於追上了,他很激动,然后对著我讲:「老师,你的口才真好!」我本来是想他听了两个小时,不知道有没有哪句孔子的话还是孟子的话让他很感动?他这么激动就是为了来告诉我口才很好。当时候其实我是非常震动,我感觉,现在年轻人他看重的重点在哪里?我们是真的很真诚的跟他们交流传统文化,这个心跟心没有碰在一起,反而吸引他的是他觉得我口才很好,就是他很重视这个才华。所以整场下来,反而这些经句的义理没有吸引到他。那这个孩子是这个反应,也提醒我们,我们自己是重德还是重才?这个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栽培,也会影响自己以后带组织、培养人的重点,是把德排在前还是把才排在前。假如重视才而没有重视德,等他的才华提升到很好,但是傲慢伏不住的时候,可能我们当领导的会有很大的遗憾,就是折损了一个人才。

 

所以在《资治通鉴》当中,司马光先生有提到「才德论」,就是要把德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才德论」里面讲,「正直中和之谓德」,一个人他很公正、他很正直,而且处世他很柔和,走中道,而且重视团体的和睦,他会以大局为重,有这样的态度跟思惟,这个是德。「聪察强毅之谓才」,很聪明,观察力也很敏锐,做事也很有魄力,也很有毅力。但是假如缺乏了正直中和,那他偏掉的时候,谁也说服不了他。所以洞察这些现象,对於我们培养下一代是个重点。我们看民国初年,反对文言文的一些很知名的学者,其实他们都是从小读文言文的。他们有这么高的学问、能力,没有文言文他们不可能有这样的程度。可是他们却反过头来提倡白话文,要排斥文言文。他们的学识、才华都相当高,但是忘本了。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