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们老祖先很强调本末先后,什么是教育的本?什么是末?什么要先教?什么要后教?「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而我们从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看到这段话,很多人假如看懂了,会相见恨晚。先教什么?孝要先教、悌要先教。那假如没有经典,绝大部分的人不知道从这里下手,也都跟著大家的风气,四岁、五岁了,赶快学英文、赶快学钢琴、赶快学什么,不然跟不上人了。就跟著这个风气,每个家长都忙得要死。听说是礼拜天比较忙,礼拜六、礼拜天比较忙,反而礼拜一到礼拜五没那么忙。因为礼拜一到礼拜五孩子在学校里面,他还不需要那么忙。一放假了,排得满满的,还要跑好几个地方,更忙!
而我们冷静看看,三十年前的人才多,还是三十年后的人才多?可是三十年前没有忙成这个样子。孩子没有德,他没有人生学业、道业、事业还有家庭责任的根本动力。他家业、事业的根本动力没有,所以他人生随时会在其中的一站他就不负责任了,他根本没有找到。所以很多的孩子辍学,可能是赌博让他辍学,可能是电玩让他辍学,可能是男女之欲让他辍学。种种诱惑一来,他没有根本的德行的根跟动力就毁了。所以这个忠孝很重要,忠孝是根本。我们看广大的官员、公务员,他假如没有忠,他可能就做出对国家不利的事情,哪怕他有一个博士的文凭又有什么意义?有这么高的文凭跟才华,他也不可能利益得了国家。所以现代这个时代的人,在教育当中花的时间、精力不亚於以前的人,可是收的效果不好,这段话就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我们看到教育从哪里下手?从家庭、从孝道。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品德、态度,「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家庭里面就形成了。假如明白这个道理,父母不应该去指责老师,孩子的行为假如有偏颇,不应该一味的指责老师,反而要先反思自己。因为可能这些不好的德行,他根本上偏颇的时候,在家庭里面就有这个徵兆。反而更要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跟老师同心协力的帮助孩子导正,这就对了。
『入则孝』,身为子弟,他就要像个弟子的样子,他就要培养一个弟子的态度。在家是弟子,到学校也是弟子,教给他传统文化的、教给他学问的是师父,现在叫老师,跟他一起学的叫师兄弟、同学,所以到学校他还是弟子。出社会各行各业,他要跟人家学本事,他要做徒弟,他还是弟子。所以他到学校学不学得好,他在各行各业能不能有成就,跟他在家里像不像个弟子有根本的关系。所以现在为什么在学校不好学、不尊重老师,在各行各业也不肯忠於自己的领导,然后跟领导好好学习,甚至还会跟领导唱反调?那根源还是在家里没有养成孝悌的态度。所以孝悌是做人的根,也是德行的大根大本。所以现在种种现象,我们要反思起来,得从根上去改善才行。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