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上说: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而能够爱其它的人,这是和德行的本质相背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而尊敬其它的人,这是和礼的本质相背离的。试想一下,一个人出门在外很久了,都不愿意回家看望他的父母,这样的人,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能记在心上而想着去报答,他能够对领导忠心吗?如果他对领导很忠心、很听话,那也是因为有利可图。《弟子规》开篇就讲“入则孝”,而“入则孝”前面有四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如果父母叫我们时,我们都爱答不理,让我们去办什么事,也不认真负责,这种态度会影响我们以后对领导、对同事、对工作的态度。一个人对待领导不负责任,大吼大叫,甚至一不高兴,就把他的老板给炒掉,其原因是他在家对父母就经常发火,动不动就生气,不高兴就离家出走。把这种态度带到工作上,就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中国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因为一个孝子有恩义、有情义、有道义,他不会做出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的事。如果在家你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到了企业、单位、团体,你就能够做到领导呼应勿缓、老板呼应勿缓、老师呼应勿缓。所以这个态度,我们反省来反省去,其实都来自于对家庭、对父母的态度。我们学习《弟子规》,重在力行,而不是谈玄说妙。背了很多名言,把《弟子规》当成知识,倒背如流,默写得一字不差,那没用,和我们的修身没有任何关系,这不是真正做学问的态度。
孔老夫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今天,我们为什么来学《群书治要》呢?我们是为了提高自己做学问、做事的能力,还是为了学习一些名言警句,在我们同事、朋友面前炫耀?如果我们读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在他人面前展现我们的学识,张扬自己的好口才,那么这种学问是“为人之学”。而真正有学问的人,他是要把所学的东西都力行到生活中去,通过修养自身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目的。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bk/lyljs161108.asp,欢迎转载,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