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决对不能有丝毫违背经典的行为出现。

【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戒可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时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夕不至朝。尧之居民上。振振如临深川。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恐不满日。汤之居民上。战战恐不见旦。王曰。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怠。】

 

武王请教姜太公,称尚父,他是辅佐武王的宰相。问到在黄帝以及黄帝之后几位圣王,他们是如何自我警戒、自我鞭策,可以告诉我吗?很谦卑的请教尚父。这个问话的动机,也是流露出,武王希望把国家治理好,能够承传这些圣王「内圣外王」的经验、智慧。动机很重要,人真的坚定要达到目标,这些好的经验、教诲会相感应,来到他的生命当中。一个人真的希望,比方从事教育工作,想扮演好这个工作角色,生命当中会感来很多优秀的前辈给他指导。比方他真的想把事业做好,真正希望照顾好底下员工的人生,他可能可以接触到像胡小林董事长这些宝贵的经验,包含吴念博董事长他们经营幸福人生的经验,确实会相互交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当你一念善心起来,好像好的因缘就做安排了。

 

接著,『尚父曰:黄帝之时戒曰』,「黄帝」他常常自我观照、反思。『吾之居民上也』,我领导广大的人民。他的心境,『摇摇恐夕不至朝』,他担忧不安,「朝」是指早晨,「夕」是傍晚,恐怕傍晚到不了早晨,这是战战兢兢的态度。我们记得曾经举到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先生,他登基的那一天,他的母亲非常严肃,没有表现出喜悦的面容,所有的大臣都感到非常诧异:母以子贵,今天应该太后是最高兴的,怎么看她这么严肃?然后就请教太后,太后就讲到:今天儿子当皇帝,做得好还好,做得不好被人家推翻,家人的性命都不保;做得不好,到时候想当个平民百姓的机会都没有了。所以面对这个位置是战战兢兢的态度。我想圣王们的态度,他们是不忍心因为自己的错误造成人民的伤害,他的恐惧在此。后世的君王,可能怕自己的德行不好,偏颇掉、不自知,最后被人民给推翻,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尧之居民上』,尧帝领导人民,他的态度,『振振如临深川』,战战兢兢就像站在深川前面,一不小心可能就掉下去了。『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兢兢」是小心谨慎,好像踏在薄冰上;好像春天的冰融化到只剩薄薄的一层,可能踩下去就会破掉。『禹之居民上,栗栗恐不满日』,大禹领导人民,也是战兢惕厉,「恐不满日」,就是过不了今天。『汤之居民上,战战恐不见旦』,汤王领导人民,恐惧颤抖生怕到不了天明,「旦」是指天亮。武王听完五位圣君的自我警惕,接著他说,『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因为武王伐纣,伐暴君纣王,刚统一天下,很多殷商的子民,他把他兼并、统领了。假如自己没有小心翼翼、戒慎恐惧,稍有懈怠、放纵欲望,很可能得不到殷商人民的支持,又可能重蹈覆辙被推翻掉。

 

我们读这一段,再想一想,我们还没有读这些经典之前,好像社会大众都感觉当皇帝很好。其实我们看最近的皇朝(清朝),他们差不多三点就要起床,他们皇子读书,三点就要起床;学习都要学习到,应该是八点左右才可以休息。一年当中放假好像只有几天而已,自己的生日、皇帝的生日,好像还有大年初一,这些日子才放假,其它的时间都必须用功读书。因为他们以后要领导国家,他没有德行铁定会被推翻掉。而且我们之前也有讲过,皇帝身边有史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他哪可以乱来?请问,社会大众觉得当皇帝很好,他们觉得好在哪?可能有他们很多的想像,要吃什么都有,要穿什么都有,都是想这些事情。

 

之前有跟大家讲过魏文侯,我们复习一下这个典故。魏文侯是魏国的国君,有一天他自己伴随著音乐在朗诵著一句话,说他当国君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谁都要听他的。他唱著唱著,突然乐师师经(双眼是瞎的,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做出更好的音乐教化人民,要更专注,把自己的眼睛弄瞎),当听到魏文侯讲这样的话,抱著他的古琴往魏文侯的位置就冲撞过去。魏文侯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冲撞,他措手不及,自己也瘫倒在地。他当然很生气,你无缘无故撞他,他马上就问:无故冲撞君王,要判什么罪?底下的人马上说:要把他煮死,「罪当烹」。结果就要把他带去行刑。师经就说:大王,反正我都要死了,可不可以听我一句话?魏文王说:可以。师经说到:大王,我不是要撞你,我刚刚听到有人说,他最高兴的就是所有的人都听他的。我就想起从小家里长辈告诉我夏桀的故事,夏桀这些暴君就是都不听人家劝,全部得听他的,所以我刚刚是要撞夏桀,不是要撞国君你。这些国君都有读历史,听到这个故事,自己一反省,刚刚这个态度、言语是错的,放了他。不只是表面上放了他,真正反省,马上下令把他这个琴,师经拿的这个琴,因为撞过去坏掉了,说「把这个琴悬在宫墙上,让大家都看到他的过失」。因为他瘫倒在地,君王帽子前面那些玉珠,一颗一颗玉珠掉了一些,他说「这个帽子不用修了,我戴著它随时看到自己今天错误的态度。」所以这些君王,一来,他们时时以经教、历史来反思;再来,身边有史官,还有大臣给他们提醒。

 

看完这段,我们反思,一个领导者在他的位置,在他当领导的因缘当中,保持什么样的态度,才不会放纵自己的习气跟欲望?第一,要了解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只要自己放纵傲慢、欲望,决定得不到人民跟下属的爱戴,只要没有仁慈心,就要失天下了。孟子讲三代,夏商周三代,是得天下以仁,失天下以不仁。天下如此,企业、团体,甚至家庭亦如此,领导者只要没有爱心,众叛亲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人寡助到什么程度?「亲戚畔之」,连跟他有血缘关系的人都背叛他,不愿意跟随他;「多助之至」,一个人顺仁爱、顺道义,天下的人都来帮助他。

 

领导者第二个态度,就是要很谨慎,自己任何一个决策不能自专,自专得不到臣民百姓的认同。所以一个国家、一个团体是盛是衰,人心最重要,得人心者得天下。怎么得人心?所做的每一件事要符合人心,所用的每一个大臣要是贤德之人;不然用错了,他草菅人命、鱼肉人民,那不行。所以决策的时候、用人的时候,都要战战兢兢。对自己,要守好自己的初心。魏徵大人提醒太宗皇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谏太宗十思疏》里面,有一句话就让我们感觉到,一个人要保持对一个事业的初心。比方我们扮演的每个角色,我们当爸爸妈妈那分爱孩子的心,有没有跟第一眼看到自己亲身骨肉的那分心完全是一样的?不只要保持,应该要更提升。我们当老师,第一年的爱心,跟教了十年、二十年之后一样吗?还是更有教育的爱跟使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今天创一个事业,希望带给员工幸福,希望真正服务好我们的客户,那分心、那分热忱不能退。我们走在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因缘当中,我们也要常常记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们的使命,我们的精进,都要不断提升,包含对人的恭敬、爱心、谦卑,都应该要不断提升。一真一切真,一退可能一切都退了。

 

第三,一个有责任感的领导者,应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什么这些圣王都战战兢兢?因为他们爱民如子,就怕老百姓没有过上好的生活,自己有亏职守。所以孟子很了解这些圣王,在《孟子》当中都有提到,尧帝、舜帝这些帝王,当他有一天放下了天子之位,就好像一个很破烂的鞋子,终於把它扔掉了,绝对不会去贪恋这个天子位。因为那只是个因缘去服务人民,他们又严以律己但求无过去做,放下来就是一个天大的责任终於卸下来了。这个是在承担责任因缘当中的态度。而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不管我们是教学,还是做行政工作的领导者,其实接触我们的人,包含接触我们的下属、义工,我们面对他们也是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为我们假如做得不好,很可能让人家对传统文化生不起信心,就会断了人家的法缘。所以对於我们来讲,我们也是要如履薄冰、如临深川、战战兢兢。就像自己从事教育工作,是听了师长讲过第十九层地狱的故事。那就要想到,一来,不能误人子弟;再来,自己不能造作罪业,最后堕落了。所以应该要成己成物,成就自己又成就他人,不能毁了自己又害了别人,这不是我们走到这个因缘的初心。

 

再来,第四点,谨慎才能保住一生的名节、功业。因为立名於一生,失之只顷刻之间,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必须战战兢兢。尤其一生所建立的信誉,可能就一次做错,就毁了一辈子的清誉。其实人生,现在不管在各行各业当中,都会有诱惑的境界出现,人必须禁得起这些考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对诱惑不能丝毫放松。假如人有一个念头说,只要这一次就好了,只有这一次就好了,那铁定就毁掉了。所以决定不能有丝毫违背经典的行为出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应该是这个态度。其实我们常常会虚度光阴,都是说「就这一次就好,我明天一定不这样了」,然后就这样放纵自己的习惯,一直没办法突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是武王很宝贵的学习态度。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