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忠恕之道,忠首先是什么?反求诸己;恕呢?推己及人。

【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故仁以导之。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

 

抱歉,刚刚念错了,这是用音乐来教化。『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这八项做法是从远古时代的五帝跟三王,他治理天下的法宝,这八个就很重要。『五帝』,比较常见的说法是皇帝、颛顼帝、帝喾帝,还有尧帝、舜帝;『三王』,夏、商、周,夏禹、商汤、周(周文王、周武王),这三王。其实他们都是代代承传这些内圣外王之道。大家留心去看,从历史当中创盛世的皇帝都是以他们为榜样,都是耻不如尧舜的态度。八个做法具体来看,『故仁以导之』,用仁爱的思想来教导人民。怎么契入仁爱之道?要守忠恕之道。人常常宽恕别人,这个「恕」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如其心就是设身处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所以要走忠恕之道,体会到别人的苦,进而什么?尽自己的力量,就是尽忠。孟子讲到,「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刚刚念错,现在字又写错,定力太差。常常提醒自己厚道、宽恕、设身处地,慢慢就会契入仁爱大道。

 

明朝有个读书人叫杨翥,他忠恕做得很好。比方恕道,他懂得宽恕,他们家隔壁邻居把屋檐盖到他们家的屋顶上,这算是很过分了,家里的人都很不高兴,他就劝家里的人:反正下雨天少,晴天多,算了,没什么。然后邻居家生了小孩,几个月大的孩子很怕惊吓,他就把自己的驴子卖掉,他上朝用的驴子。您看他都是为别人想,利人损己,自己累一点没关系,别人受益就好了。今天叫你把汽车不要开了,明天开始骑脚踏车上班,OK吗?地球污染很严重!不简单,真正要行忠恕之道。吴念博董事长,他们公司现在骑脚踏车的人愈来愈多,他们环保义工就有三百多人。有这么多人在那里骂环境,我们自己具体有没有落实怎么保护环境?他们公司的人不简单。所以能骑脚踏车、能走路到的地方,就尽量不要开车,交通工具很方便的地方,你就坐公共系统(交通系统)去就好。吉隆坡交通系统应该比较方便,像台北市捷运四通八达,就尽量能够不开车最好。

 

杨翥有一天,他的仆人(看他祖坟的仆人)赶回来说:我们祖坟的墓碑被小孩给推倒了。我们想一想,一般的人一定很生气,祖坟被推倒。他马上赶到小孩家,了解孩子有没有受伤,进一步提醒农家,好好注意不要让孩子受伤。完全不生气,宽恕别人。所以杨翥在《德育古鉴》当中,他的行持短短几句话,他的宽以待人做到让人真是佩服。再来,「严以律己」。他晚上作梦,梦到走到园子里摘了人家两颗梨子,隔天说是自己平常义利之分没搞清楚,还梦中偷摘人家的梨子,让自己几天不吃饭,处罚自己。这是严以律己的功夫。我们看到这个事例,头皮都发麻,这是忠,忠於谁?先忠於自己,不自欺,自己念头不对,痛改前非。所以忠恕之道,这个忠首先是什么?反求诸己;恕呢?推己及人。反求诸己是内,推己及人是外,和外内之道,就是入仁爱大道的前方便,忠恕。像杨翥的故事,常常给老百姓讲,包含范公那些事例,其实都能触动人民本有的善心,进而去效法学习他,「仁以导之」。

 

『义以宜之』,用道义的人生价值观来教导人民,人民时时就会观照自己跟礼仪符不符合。「宜」是什么?合情、合理、合法,情理法他能兼顾,他处世就非常圆融,「义以宜之」。情理法要兼顾不容易,人要很冷静,而且要心地柔软才做得到。戚继光先生大家都知道,抗日名将,他抗倭寇,他治军要严明,不能偏私。结果他的舅舅在他的军队里面,他舅舅就有一点仗势欺人,反正我的外甥是军队的统帅,就不服军法。戚继光怎么办?他带领军队要为国家负责任,马上依法处理,打了他舅舅几十棍。回到家,舅舅很生气,他马上办了一桌丰盛的酒席,请他舅舅吃:舅舅,打都打了,先吃吧。然后再用情理让他舅舅晓以大义,这是情理法要兼顾,这不得已的。

 

另外还有个例子非常好,唐朝有个读书人,叫张震州,他是苏州人,后来把他调回苏州当都督,很大的官。可是他以后要面对很多自己的亲人朋友,假如治理的时候都是守法就伤了情,徇情就不守法、就违法。所以违法不符合理,伤情也不符合理,怎么办?结果他上任前十天,他就把所有亲戚朋友请到家里来,好菜好酒侍候十天,叫流水席。所以流水席不是现在才有,古代就有了。然后让大家吃得痛快、喝得痛快。最后一天,隔天要上任,又把很多好的衣服、布帛、财物分送给亲人,送给他们。给他们吃饱了,又送给他们礼物,然后拉著他们的手痛哭说:明天,我就要当苏州的都督,我是受国家的嘱托,当了官以后,我跟亲人就要保持距离,以后就没有办法像今天一样,跟你们这么喝酒、谈心。就哭啊哭,当下这些亲人也很动容。所以他这样情理法兼顾,这样痛哭、无奈的告诉亲人,情很深;然后告诉他们,从明天开始我得守国家的法律,大家都明白,法彰显了;然后一种礼貌,亲人之间的礼也是做到尽了,吃了十天,又把这些财物分给大家,那已经算做尽了。所以情理法兼顾,好不好做?不容易。这些人情事理愈来愈敏锐、见识愈来愈广。再来,还有一点,不要有私心,一心为公、为对方,那也会很欢喜的。因为也不会觉得这些财物是自己的,都是亲人,也很欢喜布施给人家,这样情理法就会做得比较让人欢喜。

 

所以人与人当中,首先要慷慨一点,叫「四摄法」,人际关系法,这是佛门很高的智慧。第一个就是「布施」,用现代的话叫多送礼、多请客;第二,「爱语」,鼓励人家,提醒人家,护念人家,这都是爱语;「利行」,能想想,他现在读书需要什么?他现在做事业需要什么?包含你当丈夫的人常常想,太太这样操持家务,有没有哪些需要我帮得上忙。你可能这一念心,买个小东西,刚好是太太最需要的,她也会感动莫明,这是利行。再来「同事」,同事就是陪伴对方把事情做成就。比方夫妻共同把教育儿女的工作做好,这都是同事;一起孝顺好父母,这都是同事。

 

接著,『礼以行之』,用礼仪来规范人民的行为。我们想想,礼在哪里?其实人一睁开眼,有父子之礼,有兄弟姐妹之礼,这我们都很熟悉的,「长者先,幼者后」。所以礼就是人本来应该守的规矩,跟我们的伦常、性德是相应的。古人用心良苦,比方丧礼,让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比方祭礼,祭祀祖先,时时想著祖先的德行,跟感念祖先的恩德,这个很可贵。但现在的人看到,「礼以行之」,他会觉得礼对他的生命很重要吗?可能不容易。第一,他还不了解;再来,他已经自我习惯了。给自己方便、放纵自己习惯了,他一开始接触到礼,他就觉得怎么这么多规矩,多不方便,多不痛快。他不知道礼都是在护念他的性德。

 

所以常常有机会,带家人去参加礼仪,那个摄受力不一样。大家参加过祭孔吗?庄严肃穆,当下夫子七十二贤都来了,那磁场怎么会一样?我们在庐江二00六年初,就是除夕早上,我第一次祭祖,也很惭愧,以前最多就到祖坟前祭拜,从来没有说整个家族一起祭祖。反而是在庐江,大家有共同的目标,一起感念祖先,当时有一百多个人,那磁场很强。突然想到《中庸》讲的,夫子真实不虚,「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祖宗真的就来到现场,就在我们旁边。我看了一下,大男人大部分都哭了。你说男人有泪不轻弹,他为什么哭?他感觉太深刻了,没有参加的人想不出来。所以只要是祭祀中华民族万姓先祖,几乎男众没有不哭的。我们前年的冬至,在我们明伦堂也有办祭祖,也来了不少贵宾。我们有一个同仁他就有感受到,他的祖先黄香就坐在前面接受他的祭拜,诚则感通。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