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先明理,你明白道理才能自我观照、自我要求。

我们要改过,首先有一个前提:要知过,才能懂得要从哪里改。觉得我又没有什么过失。我们曾经朋友之间在交流,“我们昨天有什么过失?”朋友说:“我昨天好像没有过失。”这位朋友讲到他昨天没有过失,只有两种情况:第一,他是圣人;第二,他是完全不知道自己错在哪。请问,人一天起几个念头?讲几句话?做几个动作?闪几次眼睛?看人的眼神,是给人信心还是给人打击?有些人跟我们讲,“你讲话很冲。”“有吗?有吗?”他当然不知道他啥时候不对。所以我们要知自己的过,首先要突破一个关卡,叫“习气使然,浑然不知”。

 

比方,不知道我们所有教育界的同道,有没有曾经听到自己的学生在交谈,“老师好凶!脾气好大!”刚好被我们听到。当老师的人过去,“我脾气有大吗?我脾气有大吗?”他那个当下脾气就很大啦,还问学生?当我们被人家批评的时候,当下听到了,火上来了,那人家讲得很对。所以有一些习惯,可能几十年我们自己发现不到,这个时候怎么办?得深入经典对照自己,才能知过,才能进一步谈得上改过,看经典、听经,对照自己。再来,更谦虚的落实《弟子规》说的“闻誉恐,闻过欣”。我假如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每天还做错,还影响自己的学生,那我们就有愧自己老师这个身分,早一点改过,我才对得起学生,那人家指出我们的问题,应该是很欢喜。人家指出我们的问题,我们不欢喜,是我们抱着面子、抱着习气不放。人家一讲我们欢喜,因为我们念念为学生得利益,我们念念为自己得利益,所以才会欢喜。因为知过,一改,自己就提升了,这才是自爱啊。所以不自爱的人才会好面子,才会抱着习气不放。

 

坦白讲,几个人懂爱啊!爱,首先从自爱做起。我谈到这里就非常感激我的父亲,我父亲虽然没打过我,但我确实还是挺调皮的,有时候做的行为让父亲实在受不了了,那个家法真的拿出来了,挺粗的。我就会突然想起一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看那个这么粗,我赶快要认错。所以人有时候会被父母、被长辈责罚,就是错了还不认错,那长辈要打我们的记性,把我们的那种固执、那种叛逆要有所调整。我爸爸棍子拿出来,我就“爸,我错了”,就不会被打了,是不是?要逃打。那当然,父亲也藉这个机会点,好好的把我的问题讲清楚,让我不要重蹈覆辙。而在教育我的过程,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你要自爱。”哎呀,这句话重复了好多遍,印象特别深。当听到师长老人家说,“古圣先贤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听到这个“爱”字,那个“自爱”就跑出来了。不能糟蹋自己,而且糟蹋了自己是伤了所有爱护你的人,他们为你操心,为你担忧,这怎么是回报爱我们的人应该做的事情呢?这样我们就不知恩报恩了,就比较没有良心了。

 

我父亲常常劝勉我要自爱,我长大以后,有一次跟我母亲在谈话,我母亲说,“每次你爸爸教训你,那些道理你到底懂不懂?”我妈在旁边一句话都没有讲,很配合我爸爸教育我,但是她在旁边听,不知道我这个小学生听得懂不懂。后来我跟我母亲讲,句句都懂。我父亲在教训我的时候,我从没落一个印象说“爸讲这句话我不懂”,从来没有。为什么?因为父亲是用真心在跟我们讲,真心跟真心会相应的。所以真的是回想父亲教育我们的那个神情,现在还历历在目,那种恨铁不成钢的表情,体会很深。所以我们三个姐弟常常互相劝勉,“爸妈对我们这么好,我们最起码不能让他们多操心。”

 

我们要突破习气使然、浑然不知,要先明理,你明白道理才能自我观照、自我要求。经典,首先第一个重点,“教育者首先受教育”,因为经典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谈自我教育的重要性,首先第一个纲是“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我们刚刚讲到心态,一个当父母的人,假如孩子来临的时候,他不先觉得是要先教育自己,他就想着要教育孩子,他不会把孩子教育成功的。比方,我们常常父母在对孩子发脾气,“我给你讲多少次了,你都不听。”其实父母在那里情绪化的时候,他已经没给孩子好的表率了。“我都给你讲多少次了”,他也不了解以身作则才是教育、身教才是教育重要的一环。其实从言语当中,他对教育的认知都已经不够了,他应该要先受教育才对。

 

所以我们要到学校教书以前,我们就有一种态度,也是跟着师长学到的:有情绪的时候不要教小孩。有情绪了,我们自己就控制不住习气了,怎么去教他?而且孩子铁定落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的脾气嘛,你讲了哪些道理,坦白讲他记不了多少。所以脾气大的父母,他跟孩子讲什么,孩子事后回想,想不了什么,因为人都笼罩在那个情绪化当中。所以有脾气就不要先教孩子,可以先离开,稳一稳情绪再说。当父母的人如此,再来,当老师、当领导的亦是如此。

 

这个心态有了,就抓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亲师”的理都是相通的。我们复习《论语》里面讲到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君亲师”其身正,你不用要求,你的德行就感化孩子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己没有以身作则,虽然三令五申,孩子、学生、下属也不见得会遵守,甚至会形成不好的现象跟风气,叫阳奉阴违,父母、领导在的时候跟不在的时候是两个样子。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孩子阳奉阴违,不要先跟他发脾气,首先要反思,我们自己有没有先以身作则,因为身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