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顺我们的性德,对别人不尊重就随顺傲慢,那不是不爱自己、糟蹋自己?要平等恭敬,不能说什么“我佩服的我才恭敬”。请问大家,经典里面有没有这一句?所以他都不照经典做,傲慢。都照自己的意思、不照圣人的意思就是傲慢,自我的主见非常强。所以随顺圣贤经典的教诲,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不随顺自己的想法、看法,这是学圣教第一步一定要踏出去的。孔子“述而不作”,他所谈的都是经典,没有说自己的看法、创作,然后首先来要求自己,这些经典要求自己。
好批评是傲慢的表现,很武断,看到什么就马上判断,“一定是怎么样”,那很可能会判断错,这一形成习惯就愈来愈傲慢。武断、批评,这都不好,对自己、对他人的杀伤力太大。有句格言说得好,“德盛者,其心和平”,德行非常好的人,这句也可以让我们勘验自己的修养,“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刻薄、傲慢,“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观德于忍,观福于量”,德行好,他度量一定大。“其心和平”,对人都是包容、信任,“见人皆可取”,他看人家的优点,“口中所许可者多”。坦白讲,“都看到人家的好处”,也要练习。“这个道理很好,我也很想看人家的优点,可是好像都看不到。”因为习惯看人家缺点。慢慢训练,每天写看到谁的优点,每天写、每天写,慢慢的欣赏别人优点就变成习惯。“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都是批评,都是瞧不起人,都是记恨人家,“故目中所鄙弃者众”。这个德薄就表现在他的傲慢上面。
包含常常跟人家争对错也是傲慢。好为人师,别人都听不下去了,就一定要跟人家讲,这个也是傲慢。
为什么会傲慢?原因当然有很多。我们刚好《群书治要》课程有讲到“度量”这个章节,对傲慢有比较多的探讨。这里就举几个比较普遍的心态,就是“高下见”,慢就起来了,我高,人家低。所以我们学圣教,假如肯领纳于心,就调伏傲慢。像《弟子规》讲“圣与贤,可驯致”,大家都可以成圣贤,有什么好傲慢?《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我们对人都没有友善的态度,就没有落实《弟子规》,有什么好傲慢?“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勿谄富,勿骄贫”,不要人家没有钱你就骄傲,或者没有学历就骄傲,这样不好。
人很容易因为外在的条件比人家好,傲慢;或者觉得自己的学问、道德比人家好,傲慢。坦白讲,傲慢对人就没有学问,也没有德行了。有句话叫“文人相轻”,那已经是给文人戴高帽了,是吧?相轻的人就不是把书、把经典真正读进去了。首先“毋不敬”就没做到,那是什么?有名无实的读书人,那要折福的。所以假如我们告诉别人,“我是学传统文化的。”你已经告诉别人了,不可以傲慢,一傲慢就折福,名不符实。名者,“名亦福也”,我们没有这个名,没有做那个实,福报就在花掉。所以像我要调伏得快,不然因为我虚名在外,所以就长不胖,要赶紧实修,德行要赶紧跟上。
所以这个“高下见”,包含头发比较乌黑亮丽也会傲慢,不然女孩子怎么一直要给人家欣赏一下?学圣教的人所在之处,要让人家生欢喜心。你一头乌黑亮丽的黑发,假如遇到我,我白头发都好几根,我不就很自卑吗?包含身高也会傲慢、学历也会傲慢、双眼皮也会傲慢,是吧?所以人在这种攀比的社会不傲慢,你真的不是普通人。你学了以后一直观照才能慢慢把它去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清清白白的来,干嘛染这么多恶习?真是对不起自己,要慢慢善观己心,把它放下。
还有一种傲慢叫卑慢。比方说从小家里没钱,被人家取笑,产生心理的障碍。大学毕业一出社会,拼命赚钱,赚到钱以后买大房子、买大车子炫耀给人家,好像以为这样可以抚平自己内心的遗憾,错了。为什么?他房子再大,有没有人房子比他大?那他不就又要痛苦了?他车再好,还有人的车比他好。所以假如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好像要掩饰自己的自卑,然后去挣一大堆钱、去读很多书,然后取得这些外在的条件,那样的人生累死了,人比人气死人而已。人不是因为外在的条件而尊贵,是因他的行为而尊贵啊!多少国家的领首,背后被人民骂得死去活来,那有什么好尊贵?我们感觉那是可悲。为什么?他对不起自己、对不起人民。你看许哲女士,她有什么社会地位?对啊,她也没有当科长,她也没有当经理,她也没有这些地位,但是她为什么是国宝?她无私无我,因行为而尊贵。我们的行为跟经典相应,这才是尊贵,不是去跟人家攀比,要把人家压下去,那个方向、目标都错了。
这些傲慢的态度怎么对治?第一,跟圣人比就不容易傲慢。“德比于上则知耻”,惭愧、知耻都来不及了,还有什么好傲慢的?假如我们傲慢心起来了,就起一个观想:“孔子、孟子、圣贤祖宗,你们一定都看到我的傲慢了,我实在无地自容,我还告诉你们要成圣成贤,居然还顺着自己傲慢。”这样惭愧心就起来了。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