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君子以财发身”,用财来不断的增长自己的仁德之心。

【汤曰。何谓臣而不臣。对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诸父臣而不名。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谓大顺也。】

 

这个句子我们体会到,圣贤的学问离不开伦常的大道,“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这句就是君臣的纲常。其实我们每个人跨出家庭、步入社会,最常面对的伦常就是君臣关系。像前面的师生关系,在古代师生如父子,他那个精神是相应的,所以父母是守丧三年,师生是心丧三年,精神一样。

 

而我们看到在商朝时代,这离我们好几千年,代表这五伦关系都是代代承传。商汤请教伊尹,当时候的名相、贤相伊尹,请教他什么是‘臣而不臣’?这第一个“臣”就是辅佐,用他做辅佐的大臣,却又没有把他当作臣子看待。这个“臣而不臣”的深意是什么?伊尹接着说到,国君不称臣子为臣子的有四种情况,‘诸父臣而不名’,国君面对他自己的伯伯、叔叔,这是从小看他长大的长辈,他现在作为天子、作为国君了,但他打从内心尊重这个长辈、记得长辈对他的恩德,可能成长过程,这个伯伯不知道帮他撒了几泡尿都有,这么爱护他、陪伴他。

 

古人很清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人是要不断增长自己的德行,恢复自己的本善。他当国君也离不开这个目标,他从事各个行业都是要达到这个“明德”的目标,这是他提升自己的德行、道心的一个因缘。

 

所以有些人当国君,有些人当臣子,有些人当妈妈,有些人当老师,但是您看不管他在哪一个因缘本分,他都可以契入圣贤境界。周朝的“三太”,她当母亲也是契入圣人的境界。人决定不能因为自己的身分、地位,拥有的外在物质条件反而造成心性的堕落,这就太冤枉了、太可惜了。

 

我们冷静看看这个时代,人一有钱,给父母讲话愈来愈大声,那完蛋了,他心性就堕落了,他在财富当中贡高我慢,堕落了。所以大家看到这样的人,不只不能生气,他是可怜的人。哪有什么好生气的?他太危险了,他太冤枉了。哪有人有富贵反而堕落了,你看多冤枉。他是用富贵去不断的提升自己,造福于人,“财散则民聚”,“君子以财发身”,用财来不断的增长自己的仁德之心。

 

人不明这些义理,在富贵当中很难不颠倒,所以首先要明理。“诗书为起家之本”,首先要让子弟读圣贤书,不然你真正富贵起来,那下一代骄奢淫逸就非常严重了。摆在我们面前这三、五十年经济快速开发,但人心堕落的速度也相当的恐怖。“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些话在这个时代体会起来都非常的深刻。所以古人这一份存心,首先不忘本、不忘恩,所以看到自己的长辈,绝对不敢把他当臣子看。

 

‘诸兄臣而不名’,他当国君,面对自己的兄长,他还是那样的恭敬,怎么会叫他哥哥“臣”呢?不可能啊。所以我们看清朝雍正,他是老四,看到他的哥哥,“三哥啊,大哥啊”,绝对不会是以臣来称呼。

 

就像《孝经》当中讲到的,“礼者,敬而已矣”,礼教是每个人从小到大行为的规范,大家都学礼。为人子之礼,为人弟子之礼,为人弟妹之礼,为人媳妇之礼,为人夫、为人妇之礼都有,甚至朋友之间也有礼。“敬业乐群”,朋友、同学之间尊重道业、和睦相处就是礼,常常跟同学吵架就非礼。“毋相聚以邪谈”,同学之间都是谈经论道,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谈什么哪个名牌很好,都是追求这些虚荣,那这个就非礼了,“礼行于朋友矣”。

 

礼的本质是什么?恭敬。恭敬对方的道业,然后“报本反始,不忘其初也”,就是礼的精神,“礼者,报本反始”。我们看礼当中非常重要的祭礼、祭祀,饮水思源,慎终追远,就是不忘恩、不忘本,然后那一份恭敬,所以《曲礼》曰:毋不敬。假如对自己父母、长辈,恭敬心变了,那就变心了、那就染污了、那就堕落了。恭敬不失,而且愈来愈提升,这个才是在修道当中。

 

我们这个报本反始的精神,从念父母、长辈、家人的恩德,延伸到在学校里面也要念老师、念学长、同学的恩德。我们有听到,朋友谈到以前大学的同学,十来年没有见面了,刚好这个同学走了政治的路、当官了,四十来岁,官也做得不小了,他自己是走上教育的工作。跟同学约见面了,他同学先到,结果他一进餐厅,他同学坐在那,“哎呀,小陈,来来来,坐坐坐。”那个口气就好像上司在喊下属的口气。你说十年不见了,多期望那种老友相见“两眼泪汪汪”,很思念那种同学的情谊。看到同学本来很激动,听到那个语气都凉一半了。那一讲话头都还有点往上抬,讲没几句变成官员在训话了,这个都不是报本反始,因为同学相处,必然有互相照顾的这些时光。

 

朋友是道义,什么是道义的体现?“受恩莫忘”,他的好我放在心上;“施惠无念”,你给他的帮助绝对没有放在心上,不然就不是道义。帮助人放在心上叫利害关系,付出了都想,我以前对他很好,他现在发达了,应该回馈回馈我,那叫利害之交,不叫道义之交。“义”,应该的,应该的怎么会放心上?人一有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付出有所求,求不到怨就上来了。所以有怨的时候我们要提醒自己,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自己的心遇这个外缘动了。

 

当然,人能无所求付出也不容易,要体恤人情,这个标准是要求自己的,不是要求别人的,这个自我观照很重要。包含什么呢?道友之间,同参道友他一心向道,他有这样的心态,可以提醒,“善相劝”。平常没有到这样的认知、交情,不可以这样点。更高的标准“三轮体空”,帮助别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他人,中不见所施之物。你帮助他的事,或者给他的东西,根本心上痕迹都不落,这样的布施心包太虚,功德很大。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