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之于人大矣。】
这个羞耻心的意义太深远。包含你在任何一个行业都要有一种使命感,像我在教育界,世间人不尊重老师是我的耻辱,因为我没有做出好的榜样。所以我这一辈子的使命是什么?我走在教育界了,振兴师道就是我的天命。没有振兴师道,就是我的耻辱,因为我以身羞辱了这一个神圣的职业。所以有一句话叫「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不能玷污了这一个教师的身分。同样的,医有医道,君有君道,太太有太太道。妈妈有妈妈道,今天我们不把妈妈做好了,那就把妈妈、把太太这么神圣的身分给污辱了。所以人有志气,你走在哪一个角色、哪一个道上、哪一个行业,都要把它这个「道」行出来。不能行出来就是我们的耻辱了。能有这种心态,「知耻近乎勇」,你的勇气就出来了。这个是谈到要发耻心。
【要发畏心。】
敬畏的心。这里讲到了:
【天地在上。鬼神难欺。】
俗话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人明白了这个事实真相,他就会有敬畏的心,不敢放肆地去造恶。现在这个时代,就是人没有接受因果报应的教育,觉得没有天地鬼神,甚至于死了就没了,那我这一生就放纵欲望,造无量无边罪。他不知道有鬼神,有后来的果报,才造成了现在的人这么放纵自己的恶习。所以因果教育很重要。人明白伦理道德,耻于作恶,他有羞耻心。但人明白因果报应,他才不敢作恶。
诸位家长,您曾经讲过几则因果报应的故事给孩子听?很重要,你愈早讲,他的敬畏心愈早起来。所以我们脑子里这个数据库要多装一点故事,遇到一些机缘赶紧给孩子讲故事。
在古代,明朝沂州有一个读书人叫王用予。他刚好有一次在梦中遇到一个大官,这个大官是掌功名利禄的。他就问起自己这次能不能考上功名。这个大官就跟他讲,你的爷爷做人非常谨慎、朴实,积了一些功德,所以你本来应该考上的。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真相:「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尤其大家现在能够闻圣教,那都是祖宗在保佑。
我这一辈子好像已经不知道死过多少次了,自己常常就撞来撞去的,甚至于二十九岁那一年,开车在高速公路都开到睡着了,身体的状态就很弱,就是命比较短。我记得那时候刚好师长有看到我们讲经的光盘,一看我的长相说,短命相。所以我现在是赶紧用功行善,我只要不弘扬传统文化可能命就没了,所以我很认命。假如我哪一天颠倒,不弘扬文化了,你们可要拔刀相助,要敲我一棒。「善相劝,德皆建」,提醒我,不然我就没命了。而事实上冥冥当中很多祖先、鬼神在保佑我,把这一些关卡度过了。
所以我在课程当中常常跟大家强调,大家要认祖归宗。您祖上是哪些圣哲人你要清楚,因为你受他们的庇荫。而且你还要效法他们,把你们这个家族最好的德风要透过你传下去,这才对得起祖先。结果我请大家回去查,有朋友就说了,干嘛查,就把所有的人当祖先就好了。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事实上是连认祖归宗都不肯。这么懒?连百家姓都不去查,然后还讲得这么好听。你直接受祖宗的庇荫,你都不感恩,还讲大话讲得这么very beautiful。就好像你都还不孝顺父母,然后就说「我把天下人都当父母就好了。」这么好的教诲变成你不孝父母、不认祖宗的借口。所以圣贤人教导我们都是有次第了。别说大话,我们的真诚、爱心都不能在自己最亲的父母跟祖先身上显现出来,哪有可能有真的爱心?「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这违背道德、违背人性了。「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你不尊敬你的父母、不尊敬你的祖先,还去尊敬别人的祖先,那叫谄媚。
孟老夫子教诲我们,这个是正确的次第,「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人,仁爱的原点在哪?在孝道,在「父子有亲」这个天性。你天性恢复了,亲爱自己的父母,很自然的这个爱心扩展了,就爱一切的人。爱一切的人再扩展,就爱一切的生命,仁民而爱物。告诉大家,现在有些人爱小动物爱得要死,然后对妈妈很凶,那叫欲望,那哪叫爱。是不是?那一只狗都会逗他玩,他高兴;他妈妈讲的话他不听,他就凶了,对妈妈凶了。所以没有经典,有时候我们判断事情判断不清楚,会被人家说得一愣一愣的。
所以无形当中祖先在保佑。刚刚跟大家讲到王用予,他本来可以考上,就是因为他的祖先爷爷积德。可是,他为什么这次考不上?因为他每次去庙里拜神,都是先求自己身体健康,先求自己考上功名,还有先求自己太太病赶快好,跟他白头偕老,从来没为他守寡的母亲求过一次福。所以神明很生气说:「你,都为老婆求,就没有为你老妈求过。」所以现在有一句俗话叫「娶了太太就忘了娘」,男人假如干这种事,就不能称大丈夫了,连父母,对我们最有恩的父母都不爱了,那不就是重色然后忘了亲娘了?
也别怪这些男人,因为他们从小也没学《弟子规》,就怪我好了。我太晚懂这些经典的教诲,我很对不起这些男人,救驾来迟。这真的,不是假的,「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我们都是中华的儿女,都要为整个民族的同胞着想。自己颠倒妄想、随波逐流这么久,幸好还是祖上有德,遇到师长的教诲,赶快迷途知返,赶快耻心提起来,畏心也要提起来。
所以,他都没有为母亲求,这个善根不够,降他两次,要延后两次才考上。他说:「那这一次考得最好的是谁?」他说:「是那个周吉。」王用予说:「他的学问不是很好?」「可是他的祖上六十年来积的阴德非常厚,还发很多善书,让人断恶修善,让一方的风俗改善不少,所以他是这一次乡试的第一名。」这王用予就很惊讶,他认同最有学问的两个人都没考上。一个人是俞麟,是当地的孝子,他怎么会考不上?这个大官就讲,他是享有孝子之名,可是他的内心在侍奉父母的时候常常还有怨气。所以他这个是什么?是做表面功夫,内心里面不恭敬、不真诚,还埋怨父母,这个犯的是什么罪过?叫「腹诽」。就是在肚子里面在骂父母、怨父母,慢慢的亲情都愈来愈薄了,这个是他的一个罪过。而且他处事当中讲话还是太刻薄。由于这一些原因,他终生穷困潦倒,考不上功名。而且他还享孝子之名,还是享福,本来就没有积福,享了这些世间的虚名,还是把福给折掉了。
他说:「那另外一个郁从周呢?这个人年轻十几岁,下笔就可以写几千字的文章,这么厉害怎么没考上?」结果这个主事的官员就讲,这个郁从周,命中是十七岁考上秀才,二十六岁考上进士,四十五岁当大司空,这个都属于最高的官职了。五十四岁做少保(就是太子的老师),六十九岁寿终正寝。这一个人的福报够大的了,当皇上的老师,他祖上没有十代积德不可能。可是因为他文章很好,结果很傲慢,所以傲不可长,在《礼记•曲礼》一开始就讲。太傲慢了就开始折掉自己的福报,尤其讲话特别犀利,常常骂人骂到让人家无地自容。所以他现在神明记他的口过已经记了多少条?两千四百七十多条了。假如他再不改,他的口过超过三千条,他的命就没了。他福折完了,福禄尽了,人就要亡了。而且他的子孙会被打到乞丐的命,这祸延子孙,「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所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诸位朋友,讲话要很谨慎,不只会给自己招祸,还会给谁招祸了?连子孙都被我们给拖下水,所以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多启发。古人有一句话讲得好,「有一念而触鬼神之怒,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有一行而酿子孙之灾,皆须慎之」。这些念头、一言一行都要谨慎,不然会祸延子孙。这个事例就让我们了解到,积阴德要从积口德开始,多讲劝善的言语、柔软的言语、利益人的言语。不要讲刻薄、不要讲伤人的言语,不要讲是非这些言语。
文章摘录自《了凡四训》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