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不论一时而论久远

何谓是非。】

经文当中讲道:

【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

鲁国的法律有规定:鲁国人到了邻国,到了其他的国家,用钱赎回被其他的诸侯国掳掠去的,在其他的国家当人家下人、妾的这些情况,鲁国人发现了,他愿意慷慨解囊把国人救回来,这样政府就会颁赏金给他,以资鼓励他救自己国人于危难。子贡把人赎回来了,他没有领政府的赏金说,「不用了,不用了。」结果孔子听到了这件事:

【闻而恶之。】

『恶』就是孔子可以马上了解到,这个行为造成负面的影响太大。不是说孔子讨厌人,不是。孔子对一些行为,会产生对整个社会风气很不好的影响,夫子都会适时地点出来,提醒大家。所以孔子了解之后,责骂了他的学生子贡,告诉子贡:

【赐失之矣。】

你这样做不妥,有过失。

【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

孔子藉由这个机会点,教导他的学生,这机会点抓到了,终身不忘。有时我们当老师、当父母,常常讲一些重要的道理,孩子觉得烦。但是一犯错,一有一些情况出现,你把这些道理给他讲清楚,他终身受益。所以,夫子在整部《论语》当中抓了太多重要的机会点,教诲学生,同时教诲天下的人,也教诲了二千五百多年后的我们。待会我们都会举到,这里就是一个实际的例子。他提醒学生,圣贤人做任何一件事,他都考虑到能不能带动正确、善良的风俗习惯,『可以移风易俗』。

【而教道可施于百姓。】

而自己做这一件事情的身教,包含所讲的话的言教,可以教育老百姓。身教做典范,言教感化、引导百姓,这是『教道可施于百姓』。

【非独适己之行也。】

不是顺着自己,随性去做,也不是只有考虑自己的立场去做而已。我们看,子贡他很有钱,所以他觉得我有没有赏金没有关系,这是自己的立场。但孔子就不是这么看,孔子起心动念考虑整个社会、天下。所以,确确实实夫子他们契入境界的人,所说所行都跟《中庸》讲的一样:「动而世为天下道」,他每个举动是可以让天下效法的,「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给天下带榜样的。

我们读完这句话,又立定这一生要成圣成贤,大家有没有立定这样的目标?大家一定要有这样的志向,不然《弟子规》每天念也白念,没有念入心。每天念《弟子规》有念进去的,一定是这样的存心,因为最后一句话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我们每天念,然后还没立定目标,那这句话不就是有口无心了吗?包含《弟子规》当中说,「见人善,即思齐」,这句话要不要真干?那真干了,这生的目标一定是圣贤境界。因为见到了马上就去做了,所以圣与贤是决定可以驯致的。

接着我们看到夫子这份存心,就表现了他时时以天下为考虑,他分析给学生听: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

鲁国有钱的人太少了,穷的人多,但是你今天做了这个行为,人家说:「子贡连钱都不收,真是清廉,真是有德行。」所以你这个行为一做,很多人会想,接受赏金好像显得不廉洁,好像比较贪财。

【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

以后每个人要赎人的时候,他心里有顾忌:不能领赏金,领赏金好像被人家看了就比较没有德行。可是我家里又不是很有钱,赎了我又不能拿赏金的话,那我生活有困难。他救人的时候有迟疑、有顾忌,一百个人救人,有三五个人迟疑了,那三五个人的命、三五个人的家庭就受影响了,更何况可能更多了。所以夫子了解人心,他都可以从一个动作分析出往后会影响人的这种心态。

【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很多人就不敢赎人回来了。另外发生在子路的身上: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子路看到人家溺水,危在旦夕,他勇于救人于难。结果那个人太感谢他的救命之恩,把家里的牛送给他以表谢意,子路欢喜的接受了。这件事告诉世人,勇于救人,得到的善报很厚,人家把牛送给他了,『子路受之』。大家可能对一头牛到底是多厚之礼不是很有概念。比方说你生产一个产品,就是把那一台机器都送给人。因为他耕田,靠牛吃饭,把家里很重要的家当都送出去了。比方说这个人被救了一命,把马给送出去了,大家要会推算这个礼物的厚重,把马送出去了,就是把BMW送出去了,这样大家就比较能够理解,这真的是得厚报。所以孔子很欢喜,这件事情一定会带动鲁国人更愿意去救人于危难。接着了凡先生分析到:

【自俗眼观之。】

从一般世俗人的观点来看。

【子贡不受金为优。】

子贡不接受赏金,好像显得比较崇高、清廉。

【子路之受牛为劣。】

子路接受别人的赏赐,好像显得没有这么高尚。

【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

孔子反而肯定了子路,指责、不赞同子贡做的。刚刚这个分析就是,圣人的观点跟世俗人是有不同,从这个不同继续分析:

【乃知人之为善。】

人行善事,必须怎么去考虑,才能跟圣人的深思熟虑相应?这个标准就出来了。

【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就不只是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考虑往后的流弊问题;不论当前这一时的、当下的结果,而要论对长远的影响;『不论一身』,不只是论自己的得失,而论天下的利益。接着就分析到:

【现行虽善。】

现在看他的行为好像是善心在做。

【而其流足以害人。】

但是它的流弊却会害到其他的人,甚至是往后的人,「不论一时而论久远」。

【则似善而实非也。】

看起来好像善,但事实上不是。我们举些具体的例子来看,比方说一个人他常常去救济别人,这个是善心。结果救到最后,人家看他慈悲,常常来跟他借钱,甚至借去赌博了,这个就有流弊了。所以人善良,不要到最后别人欺负你的善良,去造恶就不好。孔子又教诲到,要救急不救贫。他很急,那你要马上帮助他,救人于水火;他是思想贫穷,造成他家里的贫穷,这时候你不是一直给他钱,是要让他有责任感,让他有谋生的能力,这是真仁慈。

文章摘录自《了凡四训》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