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
赵裕峰先生名光远。在古代都是称一个人的字,不称他的名,一般是父母、老师称他的名,表示对他的尊重,只有父母老师直接叫他的名。他是山东省冠县人,『童年举于乡』,就是不满二十岁就考上举人,这个天资也是相当聪慧的。『久不第』,虽然考上举人,但是接着要考进士,考了很长的时间都考不上。
【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任。】
刚好他的父亲到嘉善县做三尹,『三尹』在我们现在中国大陆是讲县政府第三把手。第一把手县长,第二把手县丞,第三把手是主簿。等于父亲到嘉善县做主簿。他随着父亲到了嘉善,父亲要去上任。应该是了解到当地有一位有德之人——钱明吾先生,他一来跟着父亲、陪伴父亲上任,再来要去亲近这位善知识。接着经文讲:
【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他很仰慕钱明吾先生,所以拿着自己写的文章去拜见他,请他指教。结果,明吾先生拿到他写的文章,『悉抹其文』,等于对他的文章大幅度地修改。这个「抹」可能划掉很多句子,对他写的这个文章,很多不认同的地方。可贵在,自己写的文章被大幅修改,赵裕峰先生『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不只没有不高兴没有动情绪发脾气,反而非常心悦诚服,「改得太好了」,然后赶紧调整,赶紧把它修改过来。当然我相信,明吾先生一定给他很多指导,「速改焉」,就是面对善知识讲的每一句话,印在心上,回去照做。
我们在这个点上,也要效法,进而观照。比方,我们觉得很佩服的人,刚好有机会听他讲一席话,回来沉淀沉淀,想一想还记得多少。假如才记个一两成,那这个真诚恭敬、好学的心就很不足。我们听师长老人家跟李炳南老师学习,可以记多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所以,这个受益处,还在诚敬的态度。因为有这样的态度,他的文章必然进步很快。「文以载道」,文章的道气也是从修养自己的德行、内功呈现出来的。心转,命运也跟着转。这个贵人对他的人生启发就大,明年就考上进士。所以有俗话讲,「福在受谏」。什么人有大福报?能接受别人劝谏的人,是有大福报的人。
文章摘录自《了凡四训》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