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德行得下大功夫,学问得下大功夫,才能做得到。

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

有时候我们看事情,看的深度不一定够,了凡先生看事情很有深度。他说到的,不要说,你看一个人说他要考功名,他就真想求得功名,有时候只是一时兴趣、兴致来了而已,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坚定不移真实的志向,哪怕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不会改变,他没有这样的态度。其实读到这里,我也想以前自己考试考不好了,然后就在心里面说,下一次我一定下功夫一定把它考好,结果下一次还是一样,还是再起这个念头。还是因为没有什么?没有真志。因为志向是一个人的动力,考功名不是靠一时的兴起、兴致就能考上,德行得下大功夫,学问得下大功夫,才能做得到。而且还要是一分为民造福的存心,这样才能去做父母官。真有为民造福的心,我想可能命中本来考不上都考得上。他有真志,祖宗都保佑他,这个人可以造福一方。

了凡先生观察到,现在想求科第的人,没有真志,没有坚定的志向。再讲深入一点,没有真正要服务、造福于民的心。其实没有这样的真志,真被他考上了也不是好事,他拿去作威作福,可能造无量无边罪,祸延子孙。

其实不只当官要有真志,从事每一个行业都要有真志,都要有志气:我在这一个行业,就要把这一个行业的道德复兴。在学校教书,要振兴师道;在医学界服务,振兴医道;做家庭主妇也行,振兴太太道。太太也是圣人,周朝三太。所以人生选择了哪一个本分、哪一个角色,就要尽心尽力去做,就能在这一个本分当中做出最大的贡献。不可以『一时意兴』而已,就没有定心。

接着举了一个例子: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举到,孟子对齐宣王讲到,其实齐宣王也是「兴到则求,兴阑则止」,他喜欢音乐,是一时间的兴起而已,不是真的很爱音乐。但是孟子很善巧,没有否定他,这个是我们的学处,虽然很清楚他「一时意兴」而已,但是就藉由他这个「一时意兴」给他一个期许。说王,你喜欢音乐,假如发自真心,那你一定是「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你一定会让老百姓都一起来接受好的音乐,与民同乐。您假如是这样的存心,不得了,您的老百姓都能有礼乐教化,这个『庶几』就是差不多,那齐国差不多就要兴盛起来了。齐宣王一听,本来是一时意兴而已,他也要提升自己的这种胸怀了,好好,我也要下一点功夫,也让老百姓得到这些这么好的礼乐教化。这个都是圣贤人很会造缘,哪怕只有一点点,他都要好好地去运用它。因为让一个君王转变观念,可能利益的就是全国的人民。

对于考功名亦是这样,一个人有一份志向要考功名,他一定希望更多人有这样的志向去考功名,一起造福于民,一起为国家做出贡献。所以他那一份志气是真志,还能鼓舞身边的人,一起坚持考功名、造福于民的志向。这样的人我们相信一定考得上,也一定当官以后会爱民。这一段也期许我们,我们弘扬文化的心,一定不会变,还能感染身边所有有志于此的人,来承传这个历史的使命,把文化由我们这一代继续传下去。这样不只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千家万户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民族的命运。这是我们学《了凡四训》,应该有对自己的期许。

好,今天《了凡四训》最后一堂课程跟大家的分享就到这里。

文章摘录自《了凡四训》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