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渐。我们有一些俚语,像我们有一句闽南话,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闽南话应该是唐朝的国语,唐诗用闽南话可以念出来,用北京话念不出来,因为它有押韵,“平、上、去、入”。所以现在可以念唐诗的,客家话、闽南话,可以念唐诗的最起码都是几千年了。这句俚语叫:小的时候偷葫芦瓜,大的时候偷牵牛。翻作一般讲的叫:小时偷针,大时偷金。闽南话:小时候去摘人家的那个葫芦瓜,你长大了就是偷牵人家的牛了。这个都是防微杜渐的态度了。
所以有一个孩子有一天偷摘人家的水果,结果刚好被他爸爸看到了。父亲可能看孩子年龄也不小了,马上给他教训,旁边还有人,他很难堪,就没当场指责他。回到家,拿了一本书,《华盛顿传》,就把华盛顿砍断父亲的樱桃树,那一页翻出来,放在孩子的床边,希望孩子自己看,自己来认错。结果当天吃完晚饭,他儿子没有任何动静。这个父亲一看,他好像不承认他的错,又写了一张纸条:孩子,你今天有做什么错事吗?放在床头边。还是没动静。
隔天,看他没反应,当然,教育孩子还要抓住时机,这个父亲就过来跟这个大男孩谈话了。“儿子,今天啊”(因为他的父亲也是当老师的),他说,“今天有一个老师跟我讲,说他看到有孩子爬墙过去摘人家的水果吃。”
然后他的儿子就很紧张,他说:“那那个老师有没有看清楚是谁?”他说:“好像看得不是很清楚。”然后他看他儿子就松了一口气。结果他接着说:“该不会是你吧?”他儿子就矢口否认:“不是我。”结果他父亲接了一句话说:“他们都说是你,我就说不是你嘛,我看我的看法没有错。”先不给他难堪。
然后接着父亲讲了,他说:“儿子啊,这个爬上去偷人家果子的孩子的父亲,假如知道了这一件事情,这个父亲会非常非常的担忧跟后悔。”孩子就问了:“他担忧什么?”“因为他爬墙不小心摔下来了,身体会受严重的伤害,他父亲会很担忧。而且他的父亲会担忧,小时候就偷拿人家的水果了,以后怎么办?他以后又犯更大的错就麻烦了。所以这个父亲会既担忧又后悔,后悔没有买苹果给孩子吃。假如我是那个孩子的父亲,我会买一箱苹果给孩子,让他不要去偷人家的东西。”结果这父亲一讲完,就去把他准备好的那一箱苹果拿来,就放在儿子的前面,他就出去了。
这个是属于年龄大的孩子,他要面子,你给他难堪了,反而形成情绪的对立了,反效果。你跟他分析清楚,让孩子能够去体会他父亲的心。这个才能达到什么?父子之间有真正交心啊,不是指责,不是情绪冲突了。
结果后来这个儿子还很有出息,很有成就。然后他在他那一天的日记就写到,他说本来他还瞧不起他爸爸,因为他爸爸是个教书的,又赚不了多少钱,可是经过这件事,他爸爸是这么样的用心良苦去引导他,他很感激他爸爸。人佩服父母,他就有一个动力:我不能给我父母丢脸。
所以这个父亲他抓住了慎于始、防微杜渐来引导他的孩子。他有没有用教训的?有没有用道理压下去?没有。“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这个用《礼记·学记》来讲,他父亲教的方法,“当其可之谓时”,刚好发生这一件事,及时教育他的孩子。而且他父亲是循循善诱,“导而弗牵”,引导他,并不是填压他,然后就能让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707a.asp,欢迎转载,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