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百善孝为先」,孝心开了,百善皆开。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我们老祖宗的教育,就是从「父子有亲」来教导孩子。为什么几千年来这么多人接受古圣先贤教诲道德学问都很有成就?因为老祖宗的教育,他是顺着天性的教育,接触的人都能接受。我们曾经有参与的学员讲到,「奇怪,传统文化五天的课程,有一些人是很傲慢抬着头进来的,奇怪,怎么五天以后是鞠躬走出去的?」他们很惊讶,想这里面是不是专门在给人家洗脑的。其实他们误会了,老祖宗通达人性,知道人本有的孝心、本有的善心,很自然的把它唤醒,所谓「百善孝为先」,孝心开了,百善皆开。而且孩子一出生就是看着父母,接触最多的也是父母,就让这个「父子有亲」的天性终身保持,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第一个目标,让一个人跟父母的亲爱终身保持。

大家去想象一下,一个六十几岁的人看到他八十几岁的父母,然后叫妈的那个表情、神态,跟那个三岁的孩子跑过去抱他爸爸妈妈一样,你看这个六十几岁的人幸不幸福?你们配合一下、感受一下。再去想一想那个老莱子,七十多岁在那里逗他父母开心。那是天性,一生都保持,心里面一点习染都没有,一点怨都没有,一点情绪都没有,纯是一颗天性的流露,这个人真幸福!一个人心里面还有父母的不是,他再有钱、再有地位,他已经跟幸福、快乐绝缘了。

所以我们看到一些青少年很忤逆他的父母,一些成人看了很生气:「这些孩子怎么可以这样对父母?」没错,他做的是不对的行为。可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这个孩子也曾经一岁、二岁的时候,父母打他,他更往父母的怀里钻,这是他的天性。可是这个天性为什么经过十几年之后是忤逆父母,谁教他的?没给他好的教育!而一个人从天性变成忤逆父母,请问他的心要扭曲多少次?他也很可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连父母都恨的时候,这个人是苦得不能再苦了。你看老天爷都在配合,是不是?感觉到他们苦了没有?你不能跟他对立、不能责怪他,你感觉到他的苦,可能你一句话就把他那个坚硬的心给化开了。他也不想这样!慢慢的把孝道的道理引导他,把他那些错误的思想能够放下来。所以这个是教育的功能,「父子有亲」的天性终身保持。

然后再把这一分天性的亲爱,延伸到对兄弟姐妹、对自己的家族,再对邻里乡党、对社会大众,以至于对不同种族、宗教的人民。大家注意,中华民族很可贵,不同的宗教到了我们这一片神州大地,都很融合,甚至于还给它们发扬光大。我们看,佛教是印度发源的,结果到了我们这一片土地还更加的璀璨、更加的发扬。包含回教到了我们这片土地,经过传统文化融合,特别温和。而且又透过郑和传到东南亚来,所以爪哇岛那是郑和传过去的回教,很好!苏门答腊是中东传过去的,就比较凶,他们那个源头不一样。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很可贵、很包容,兼容并蓄,然后成就每一个种族、每一个宗教。现在中国大陆是五十六个民族融在一起。所以我们这个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很可贵的。

为什么汤恩比教授强调要靠我们中华文化去弘扬,他了解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特质,还有几千年来带领着这么多人口的国家都能长治久安的学问,他懂得。所以这个时代为什么一直在强调要弘扬郑和的精神,他有中华文化的修养,走到哪里不只不侵害别人,还利益当地。我们看现在印度尼西亚,有一个城市叫三宝隆,经过了六百年,都还记得郑和那个时候的恩德,可见得感人至深。我们看,列强强盛起来,有了武力,郑和那个时候的军队是二万多人的军队,那个船比哥伦布的还要大很多,都没有去伤害人,都是去成就他们,把技术给他们。假如这个精神再弘扬开来,那就是世界的福气了。所以,全世界的华人十几亿人,想对了一件事,做对了一件事,世界就有救了。这十几亿人想错了事,这个世界会怎么样?可能就要遭殃了。所以诸位学长,我们做为华夏儿女,很难得,你做得好,十几亿人都沾光。人家看你做好事,「Chinese」,这叫光荣自己的民族。可是你假如做错事,在机场大吼大叫,那你一个人就侮辱了十几亿人。人家说,你看,这么没修养,「Chinese」。我们就是「德有伤,贻亲羞」,把所有中华民族的人统统都拉下水,这叫造孽深重。所以大家一举一动要注意,积功累德容易,造孽也很容易。

我们了解到我们的文化是把这个天性、孝心终身保持,然后再把它延伸到对一切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就找到了「孝」是做人的根。「悌忠信」,对长辈,对兄弟,对整个家族。一个人还没出家庭以前,他就在扎他的处事待人接物的根本,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礼义廉耻」。我给大家尽量写繁体字,因为大家以后要深入《四库全书》,那都是繁体字,大家先做好准备。很重要!我们这一代能深入,下一代才能接下去。这一代都看不懂,下一代就完了。所以我们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很多下一代都很有福气,读古圣先贤的经典很多读了快十年,这是很好的基础。这个基本上是这几百年来,好像,有没有小朋友读经读十年的,有没有?好像有,有,这三十年,这一、二代断掉了,像我们沈慕羽沈老他们都有读。所以这一代快断了,要赶快把它接起来。刚好有基础,大家以前辛勤的耕耘,这些孩子都很有基础了,我们好好把文言文学好,大家回去跟这些孩子都可以上文言文的课,他们就有能力去深入经藏。

礼义廉耻是人生的枝干,仁爱和平是花果,而且扎这个根他是顺着人性,因为人一出生跟父母最亲爱,所以「事亲」,侍奉父母。在家庭里面,尊敬长辈、兄弟姐妹,「敬长」,悌忠信。出社会,他懂得事奉领导,事奉国家、事奉单位的忠心,「事君」,礼义廉耻。最后,他懂得爱护众人。所以整个人格的建立、发挥,也是顺着他整个一个人人生从家到社会的自然轨迹。而「礼运大同篇」里面举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他针对的是,因为亲爱自己父母,这是仁之始也,仁爱心的源点。推广开来,不只对自己的父母好,「事诸父,如事父」,这就是发扬光大,仁之广也。而「子其子」,照顾自己的孩子,也是很自然天性的发挥出来。这是孩子来了,我们有一分道义,要把孩子教育好、养育好,这是人道义心很自然的开始。而能够推及到视所有的孩子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照顾,这算是义在不断的继续广大,义之大也。但是,他都是建立在这个仁义的源头,就是孝养自己的父母、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所以基础还在亲其亲,子其子,然后延伸开来,「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我们从这里来看,一个人在家庭当中所形成的这些德行,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所在。我们看,今天他对父母,当然,有夫妇而后有父子,而后有兄弟。而我们看,这个父子关系,他到了团体去,以前在古代,皇帝叫君父,他也是把孝心自然的转变成一个忠心。「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所以以前叫君父。不只对父亲这种孝道,他到学校去读书,老师叫什么?师父。同学叫什么?师兄、师弟,那种孝悌再延伸出去就是忠,就是对人的友爱。为什么林则徐先生说,「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孝悌扎好了,自然对人就有忠心跟爱心。我们从这里看,其实家庭教育是根。所以他兄弟延伸出来,对同学、对朋友都懂得友爱了。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