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情赶紧去做到。

孝是根,根是能生,「百善孝为先」,孝心开,百善皆开。我们看其他的这些德行,其实也是从孝流露出来的。大家想,悌,友爱兄弟姐妹,《弟子规》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忠心,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忠诚,他怎么对别人忠诚?所以「入则孝」说,「亲所好,力为具」,一个人那种忠诚就从这里出来。大家有没有想起哪一个故事?「子路负米」,你看走了百里,这么重的米,他有没有觉得累?你们没扛过,体会体会他的心境。他都没想累,他就不累,他就想着父母吃到这个米那种高兴,他就想着这些。所以诸位学长们,累从哪里来?大家注意去感受感受。我们父母那一代当妈妈比较辛苦还是我们现在这一代?这一代,讲话要凭良心。上一代的人生五个、生八个,是不是?一份薪水,闽南话俭肠勒肚,很节俭!妈妈这么刻苦,有时候做一些手工做到半夜,隔天一醒过来又在帮我们准备早餐。母亲很辛劳!请问大家有听过她们喊一声苦吗?没有。可是现在都穿名牌的,吃香的喝辣的,然后一天就喊好几次苦。所以真正的苦不是外面的条件,是人心中的情义、道义退了。有情义、道义,只要想到该做的,他做得心安,他不觉得苦。现在是常想自己,计较来计较去,攀比来攀比去,所以叫苦连天。我们看到这个想起了子路负米,他高兴,让父母能吃到好的东西。后来他到楚国当大臣,俸禄很好,钟鸣鼎食,每天吃得很豪华,他吃不下。他说,不如我百里负米奉养父母那种快乐,现在这个不快乐。所以这个忠诚是从对父母的孝心出来的。

「信」,一个人的守信用、诚信也是从这里来的,对父母的诚信。所以「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情赶紧去做到。结果我们现在是答应客户的事赶紧去做到,答应父母的事排在最后面。大家看这样是不是诚信?那都是做表面的诚信。真正的诚信也是从对父母的态度生出来的。所以大家看,留名青史的圣哲人,他有一个原动力,就是对父母的忠信,甚至是对祖宗的忠信。我们看范仲淹先生他说到,我今天有这么高的福分、这么高的地位,那是我祖宗给我的福报。他跟他的子孙讲,我假如把这个福报乱花了,去享受了,我以后怎么对得起,我怎么去见我的祖宗。

我们一提到历史,最有名的司马迁先生,就是因为他父亲是史官,希望他能够继孔子之后五百年,能够写出千古的文章,期许他,在临终前期许他。司马迁先生念念不敢忘,这是对父母的忠信,以至于他因为李陵将军的事情,被判宫刑,去势,这个对读书人来讲是莫大的耻辱!一般的读书人受到这样的耻辱一定自杀的。可是为什么司马迁先生不自杀?死很容易!可是他忍住羞辱几十年,就是为了不能辜负曾经答应他父亲的承诺。所以我们整个史书都是以司马迁先生的《史记》为范本。而这本书也从黄帝记到汉朝,把很多宝贵的文化、智慧传承下来。信!

「礼义廉耻」,我们看礼,当然对父母的恭敬,「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长者先,幼者后」,从对父母的恭敬,养成了一个礼的态度。义,大家看《弟子规》里面讲的,「事死者,如事生」,那种情义,父母离开了,都没有减少,这道义也从孝道来的。廉,「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耻,人羞耻心的源头在哪?我们小时候最怕哪一句话?真没家教。一讲,好像很难受,赶紧收敛,很丢脸。「德有伤,贻亲羞」,一个人羞耻心的源头。仁,设身处地,「冬则温,夏则凊」,体恤得很细微。爱,「亲有过,谏使更」。和,「怡吾色,柔吾声」,要心平气和去劝。要劝到什么程度?劝到父母「号泣随,挞无怨」,一个人连父母打他、骂他,他都能心平气和,不跟父母计较,不生一个怨恨,这个人一生的修养才能平。他不记恨父母,只记父母的好,只想着怎么做才能真正劝诫父母,其他的他痕迹都不露,这个人有和平的修养。

所以我们看近代大家也都有很好的理想跟学说思想,可是为什么好像愈实践社会愈乱?并不是这些理想不好,只是因为目标都在这里,有没有根?没根。要达到那种理想的社会目标,一定要从孝道入手。这个时候我们再翻开《孝经》,就佩服孔老夫子,「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一个企业团体肯去做了,他的企业也能像《孝经》讲的这样,上下无怨,民用和睦。所以谁最有福气?肯听圣人、肯听老祖宗的教导,去落实在自己的家庭,落实在自己的企业团体,这个人最有福气。因为他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经营他的人生。所以我们得要从根本去努力,不能好高骛远。而我们看,我们这个时代特别强调民族要团结。他没有孝悌忠信,怎么团结?所以有这么好的理念,一定要透过教育才能达到,一定要透过德行的教化才能达到,不然都是口号。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