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内心不真诚,那就不正直了,这就变成伪君子。

援兄子严、敦。】

他说到他的哥哥的两个孩子,马严跟马敦。

【并喜讥议。】

『并』就是都,就都很喜欢讽刺、讥刺,『议』就是议论别人,讽刺别人、议论别人,都有这个习惯。兄弟之间没有互相提醒,很可能朋友之间也没有互相提醒,所以「人不学,不知义」。这个五伦是很可贵的因缘,假如不懂道理,好像在爱对方,事实上在害对方,都把他引到错误的人生态度去了。这一对兄弟都喜欢讽刺议论人,就偏颇掉了。所以他这个当叔叔的了解到,就非常担忧这个事情。

【而通轻侠客。】

受朋友影响,『通』就是结交。『轻侠客』这个「轻」就是比较轻薄的侠客,轻薄就不稳重,就不厚道。人稳重,讲什么话都很谨慎。我们看孔子有感叹到,朋友之间不可以「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你议论别人,哪是对人有益的事情,哪是谈这些做人的道义?「好行小慧」,批评人批评得很厉害,脑子也是动得很快,很聪明,「难矣哉!」「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学问没有办法成就,事业也没有办法成就,这样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得罪多少人,他怎么去经营好他的事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人和才能把事业办好,那你首先言语要有修养。所以看他们的这个习惯,又结交了这些不稳重的朋友,所以他担心。

孔子教导我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我们读到这一段,「好,我要多结交一些这些朋友」。其实人生的因缘它是靠感召的,你要感召正直的朋友,首先你要能接受正直朋友的劝谏,正直的人又不是每天在那边讲好听话给你听。所以「闻誉恐,闻过欣」,有这个态度才能结交到正直的朋友,「直谅士,渐相亲」。「闻过欣」是因,「渐相亲」是果,《弟子规》都是谈因果。这个因因果果相续不断。今天这个人能「闻过欣」是结果,因是什么?因是他父母有家教,教导他这个态度。他父母为什么懂?又是果,上面又有因了,他这个家族承传很好的家道。所以马援写这篇文章,以后他马家的人传不传下去?传!诸葛亮「诫子书」,到现在诸葛亮的后代读不读?读!所以要向这些圣哲人学,您现在的风范、文章可以传这么久远。所以善学的话,是从这些榜样当中处处留心皆学问。朋友正直才「以友辅仁」,正直的朋友时时提醒我们的不足。我们有念头不对了,自私自利了,他马上提醒,才能辅助我们,成就我们的仁慈心,成就我们的道业。

「友谅」,谅有诚实不欺,也有宽恕的意思。一个人宽宏大量,身边的人都会被他感动,被他这个德行所感染。我们很熟悉的「刘宽多恕」,汉朝一位名臣,他取名字取得好,他的家教好,他爸爸取的。他这个宽恕那不得不佩服。他当官,用牛车代步,刚好老百姓来了,气冲冲的,「你这头牛是我的」,都诬告他,他不生气,马上,「好好,你牵走吧,对不起、对不起!」被人家诬告了还给人家说对不起,这是修养处。所以人修养要在这些地方练,今天有一个人撞到你,你要马上跟他说对不起,养成习惯,那个火气就在这个一点一滴当中把它降下去。你说,「他撞我还给他说对不起?」你不站在那里他怎么撞得到?再来,他不撞别人为什么偏撞你?你这样去思考,「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那也不会无缘无故撞上你。刘宽有修养,「你牵走吧」。这个农民回到家,他的牛找到了,很不好意思,赶紧牵着牛去谢罪。可能后来还搞清楚了,这个是官,这个是大人,真的是吓得不行了,赶快请罪,「请降罪给我」。刘宽讲,「物类长得很像的很多,这牛跟牛长得很像也很正常,一点都不奇怪,你哪有什么罪?而且你还帮我牵回来,谢谢你、谢谢你。」不责怪人家还谢谢人家,大家想一想,这个老百姓一辈子都佩服这个大人的德行,回去见人就讲刘大人的圣德,那哪有这个地方不受到他教化的道理?而且他不是用讲的而已,他是真正做出来。

而且当时候的人肯定他的德行,「温仁多恕」,温和、仁慈、宽恕。这是孔子的好学生,温、良、恭、俭、让。而且他确实是让,有功劳了都说是下面人的。这个地方有灾祸的迹象,他马上就自己自责,马上向天地谢罪,「这是我德行不好才让这个地方有灾难」。看到老百姓,就跟他们多聊耕农的事情,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看到年轻人,看到小孩,就赶紧用孝悌的道理来教育他们。确实是随缘随分尽心尽力的做好他父母官的角色。他的太太这么多年来没看过他生气,想了个方法,叫自己的婢女端一碗羹汤,趁着他还没上早朝,穿着朝服的时候,端过去,摔倒,把这个羹汤倒在他的身上,看他生不生气?结果当刘大人看到这个婢女跌下去了,羹汤溢出来了,汤是热的,他第一个念头,赶紧扶起这个婢女,「有没有烫到妳的手?」所以圣贤好弟子念念都是仁慈心。《论语》里讲,「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任何情境,你看这样泼他一身的状况之下,仁慈心随时保持。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他们这些圣哲人都是完全落实出来的,才能够让这一方都能效法、学习他的德行。

「友直、友谅、友多闻」,这个多闻就是见识非常广博。其实人见识多了之后,看事情成熟,度量也会大。因为听了太多的这些好的榜样,人他有羞耻心,他愿意效法。就像我们刚刚一起听了刘宽的故事,有没有宽多了?会学的人边听,圣贤人的精神就领纳在心上了。所以以前这些圣哲人讲经的时候,会听的人听到一半就开悟了,因为他是用真心在听,用真诚清净的心在听。我们可不能边听边说,「真的吗?这是不是以前的人杜撰的?」那就完了。历史怎么可能杜撰?在战国时候,史官,齐国的历史,崔杼杀了国君,史官都把它写下来,连杀了他家族好几个人,就是照写,杀到那个崔杼手都软了。这是当史官的精神,我们还怀疑历史,这个是罪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不应该的。

这是多闻,人交了见识广博的人,他可能会积累非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跟做人做事的好的智慧。所以很多人他假如喜欢听老人讲故事,听长者讲故事,这样的人会比同年龄的这些亲戚朋友成熟,他就是在吸收这些宝贵的经验。所以读历史的人都比较懂事,做事比较有章法,因为他可以从这些历史当中学到。读经明理,读史的人长见识,又积累很多做人做事的智慧经验。

而孔子也说损者有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其实这三个情况刚好跟益者三友都反过来了。友直,正直的人,正直的人不会便辟。便辟就是装饰外表,内心不真诚,那就不正直了,这就变成伪君子。这样的人,左丘明先生也是春秋时候的圣贤人,他很看不惯这样的人,夫子也觉得这样的人很不好。所以左丘明觉得人「巧言、令色、足恭」,这不好,夫子也觉得这样的人不好。其实巧言、令色、足恭跟便辟、善柔、便佞都是差不多那种人生的错误态度。便辟就是足恭,就表面很恭敬,内心不真诚、不恭敬。而这样子我们跟他一相处,无形当中就会应付人,就会表里不一。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