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一言一行可能都在影响自己的心性。

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

马援当时候,先前在交趾,他是在要平定乱事的前线,都还不忘自己的侄子,很可贵。就像曾国藩先生家书,他在平定乱事的时候还是常常给家里写信,真的是齐家治国。写信回来『诫之曰』,告诫他两个侄子,应该也是刚好出现一些情况,抓住这个机会点提醒侄子,让他终身不要忘记。他在信上说到: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而口不可得言也。】

我希望,『汝』是你,『曹』是辈,汝辈,你们这一辈的兄弟们,这个「汝曹」其实就是你们大家。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好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这个就是做一个比喻,你听到了人家讲你父母的名字,你是听到了,可是你不可能去讲你父母的名字。因为「称尊长,勿呼名」,我们对父母恭敬、对兄姐恭敬,都是称父母,称爹娘,称兄长、大姐。这个称呼在称的过程,恭敬心不知不觉就提起来了。人家问我们父亲、兄长的名字,我们讲出来,全身不自在,好像觉得不恭敬。所以这个比喻让我们去体会到,听到别人的过失可以听,绝对不能讲,就像听父母的名,可以听不能讲。因为讲出来,「口为祸福之门」,这个一讲出来,可能是招福、招祸,就会有天攘之别了。所以马援讲到的,他最厌恶的是什么?

【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这个话已经讲到这么严重了。我们假如是当子女的,当晚辈的,真的父母讲话讲到这里,你赶紧跪下去认错。因为这个话讲出来的时候,父母长辈已经都操心了,那我们报恩孝敬都来不及了,还让父母每天提心吊胆的,那还得了?所以死都不愿意子孙后辈有这样的行为出来,因为不只这些子孙人生会遭殃,有可能连自己的家族都要遭殃。「德有伤,贻亲羞」,而且你「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你讲一个气愤的话,可能招来的大祸,父母家族都要遭殃。所以这个『好论议人长短』,我们想想一个人好议论别人,「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看自己的问题就看不清楚。而且你一议论人,可能无形当中人就愈来愈刻薄,不会看到人家的好,专看人家的坏,所以每一天一言一行可能都在影响自己的心性。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你的心偏掉了,傲慢了、刻薄了,要赶紧把它拉回来。

在孔子的学生当中,子贡的口才最好。有一天子贡「方人」,方人就是批评人,孔子马上抓住这个机会点,真的夫子爱护他的这些弟子,说「赐也,贤乎哉?」赐,你很贤德了吗?对,你够贤德你才能批评人,「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夫子接着说,「夫我则不暇」,我没有时间去论断人家的长短。夫子这个话很有深意。我们从《论语》这一句话去体会,夫子说他「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夫子每一天真的是在自己的心性道德学问上下大功夫。今天道德没有进步,虚度时光。就像了凡先生《了凡四训》讲的,「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所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这所学来的学问有没有能真正更深入,深度、广度,再把体悟的东西去落实,解行相应,解得愈深,行得愈深,这个「讲」是讲究。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