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就是父母爱他的孩子,所以择好的老师来教导孩童。一个孩子要教得好,第一个基础是家庭教育。再来就是父母为孩子找一个真学问、真道德的老师。所以古代很注重择师,所谓千里寻师都有。而他帮孩子找老师来教了,但是他自己『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他自己却觉得跟老师学习是很丢脸、很可耻的事情。『惑矣』,这样的做法是不是有点颠倒了?自己为孩子找老师,然后自己不学,自己也没老师。那孩子会想了,你都要我跟老师学,那你自己都没有老师,你也不学。所以教育不能达到好的效果,主要的还是父母、长者自己有没有把身教做出来。希望孩子好学,那我们自己要先好学;希望孩子尊重经典、尊重圣贤,那我们自己要先做。所以现在都变成,只要孩子做,自己不做。所以韩愈先生这里讲,这样是很迷惑的,这样是达不到好的效果的。
所以,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老师觉得孩子不好教,领导觉得下属不好带,都应该回到这个身教当中来思考。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长辈、父母能够自己先做得好,没有要求孩子,孩子的善心被榜样的力量给带动了,不令而行,不用命令他,他自己就做了。我们有一个企业家到马来西亚来参与进修班四十五天,回去之后,当天就给他父亲、母亲洗脚。他有两个女儿,他夫妻在做的时候,他两个小女儿连叫都不用叫,就一起参与了,洗得不亦乐乎。所以这个身教的力量还是很大的。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彼童子之师』,就是所谓的孩子的老师,他主要的是教授读书,就是以前孩子参与私塾他就是读经、读诵。『而习其句读』,这个字跟逗点的逗是相通的。除了让他们读诵经典以外,还要学会怎么在经典的原文能有正确的句读,这样也才能把书念对。但是这样的老师他所传授的只是这些知识能力而已,并不是我所谓的『传其道』,传习大道,传承道德,然后能解人家疑惑,这样的老师。接着说到: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这个句子它的意思是,句读不会的时候,『或师焉』,就是遇到这个句读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请教。『惑之不解』,有疑惑的时候,『或不焉』,这个「不」就是没有去问,不去请教。就是面对这些小的知识技能都很主动的赶紧去问这个句读怎么下,但是反而人生的疑惑都不去请教。这个是只学到小的知识,『小学而大遗』,把最重要的道德学问给忽略掉了。这个「大遗」就是,师者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人不向老师学习什么是大道,什么是经营人生的家业、事业,怎么样解决人生的疑惑,都不去请教这些问题了。我们念到这里也反思,我们读书也读了十几年了,好像也没有去思考过什么是人生的大道,怎么解决人生的疑惑,好像一天过一天,得过且过就这样过来了。所以『吾未见其明也』,就是像这样子的人,确实他的人生是不可能会明白的。而且他这么做,已经很没有见识了。人生的轻重缓急、本末,什么才是人的根本?德才是本,知识技能是末,是为德所用。但是问题是,道德学问都不学,只学这些技能。所以,假如是这样子来教孩子,第一个,他自己不会明白;第二个,他的孩子也不可能明理,「吾未见其明也」。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