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了凡四训。

开而弗达」,启发他,让他思考,不把话给他讲透,让他自己悟。就问他,那孔先生算你终生怎么样?他马上把所有一生这些情况都告诉他。那云谷禅师知道了之后,这个问题就问得妙了。就问他,那你自己想想,这个「揣」就是自己想,你应该得到功名吗?你应该有儿子吗?这个就是设问,让他去思考,这个就是开而弗达。结果了凡先生也很受教,就赶紧思考、反省,他说不应该。一个人自己承认跟别人说一不一样?假如云谷禅师说,你本来就不应该有儿子,你本来就应该考不上,假如是这样的,他心里还有点不服气。为什么?那不是他自己悟到的,他可能还在那有牢骚。可是是完全引导他,让他自己思考出来的,他就完全明白了。

结果他说不应该。科第中的人「类有福相」,结果我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自己又没有好好去行善。「兼不耐繁剧」,脾气又不好,度量又小,不能容人。时常还用才智去压人,傲慢,就常常妄谈很多事情,可能还批评这个、批评那个。就刚刚我们说的俞净意公,差不多都有这个问题。所以人书读多了,不力行,就常常会乱批评,就刻薄。「舌锋所及,触怒鬼神」,这个口就折福,这个都是他反省是薄福之相。然后又问他:你能生孩子吗?能有后代吗?他又分析了好多点自己的问题,好洁、善怒、多言耗气,喜欢晚上喝酒,彻夜长坐,这个都是他没有儿子的原因所在。「其余过恶,不能悉数」,他说还有很多,来不及说了。那这个都让我们反省,读了这么多圣贤书了,结果是落得个过恶很多,数都数不完,那这个就已经偏离了读书的目的,读书是希圣希贤,是改习气,那都变成知识而已。

所以云谷禅师这个时候又藉由他的反省把道理告诉他,这个科第、福分都是修来的,他有千金的福报定是千金人物,能享百金福报的定是百金人物,会饿死的那也是饿死的人物。上天他只是去执行而已,他没有偏心的,都是人自己造作的命运。然后生子,有百世的德定有百世子孙保之。这个我们非常清楚的,孔子的后代第八十世了,甚至是,好像八十一可能都有了。有百世子孙保之,人家出的都是孝子贤孙。「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就是断子绝孙,「德至薄也」。都跟他分析完了,道理清楚了,接着给他具体的指导。你今天既然知道不对了,将以前所不好的这些习性跟过错,造成不能登科、不能生子的这些错误,「尽情改刷」,都要把它改掉。「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这些都是点出他的问题。

接着鼓励他,这叫强而弗抑,「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大家有没有觉得我刚刚念这一句念得特别大声?大声就是重点。就是读这篇文章不是看故事,藉由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我们从今天开始,「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看每一篇重要的经文跟好文章的时候,都要当自己是当机者,就讲给我听的,这样句句都有受益。假如看的时候,那是袁了凡的事,不干我的事,那就很难受益了。都当作是为我讲的,那就受最大的利益。

「此义理再生之身」,重生,不随本来的命运走了。因为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都跟道义、跟道德相应。「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大家在听到这一段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内心澎湃,很受鼓舞,有没有?你们都麻木了吗?我都觉得我念得愈念愈来劲,这个就可以感觉到,这些言语非常鼓舞袁了凡先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都是举这些鼓励他的道理,让他有十足的信心去改过。好,接下来的部分大家自己回去看。假如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可能我们今年《礼记.学记》都讲不完。就举这一段很重要的,云谷禅师确实是一个好老师,循循善诱,这个方法特别值得我们来效法。

接着下一段,所以要当一个好老师,真的是要用心下功夫。不只把这些好的方法要领纳在心中,而且还要非常了解学习者出的问题。这个跟大夫治病一样,大夫治病,他要知道他的病根出在哪;一个老师要教导这个学生,他也要清楚这个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才能因材施教。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教者』,我们把它延伸出来,变成什么?君、亲、师都要知道。这个『学者』可以是孩子,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你的下属,我们都应该要把他教好。所以扮演君、亲、师的哪一个角色,都要给他当好榜样,当君,都要像亲人一样爱护他,才有信任的基础,也都要像老师一样循循善诱,才能把这三个角色做好。

【人之学也。】

一般的人学习有这几个问题。

【或失则多。】

就喜欢学很多,贪多,杂学,不专精。学到最后都是记问之学,很难改善他的心性。

【或失则寡。】

他就学一点就好了,一点点他就觉得很满足了,学得很局限,范围很狭小。

【或失则易。】

就学得过程当中,见异思迁,今天学学这个,明天学学那个,很容易就改变了。这个『易』还有指,《弟子规》说的「轻略」,把它想得太容易了,「就这么样而已,哪有什么?」轻慢了这些学问,他就学得不实在。就好像很多孩子背了书了,他说《弟子规》我都学会了。他就是轻略了学问重在落实。

【或失则止。】

这个『止』就是画地自限,自己限制自己。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这四个容易在学习当中出现的错误心态,每个人不一定相同。而我们知道了:

【知其心。】

他心偏在哪里。

【然后能救其失。】

才能改善他的错误,把他导正,把心态摆在正确的方向。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救其失』就是补救。长他正确的态度,长他的善心,补救他的过失。这是教育非常重要的核心工程,长善救失。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