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了凡四训。

《德育古鉴》两百七十页。了凡先生,他也是一个很传奇的人。这一篇文章,《了凡四训》,在日本列为治国宝典,很受日本人的推崇,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明朝的一篇很有名的家训,结果人家拿去当治国宝典,我们连读都没读过。所以我们身为炎黄子孙,不要入宝山空手而回。前面这一段主要是,我们快一点把它看过,我就不太多解释了。大家边看,我顺着解释,我就不念原文。

了凡先生说,他童年父亲就去世了。老母亲命令他不要读书了,就学当医生。为什么?这个是学了以后可以养生,又可以去看病,可以济人。而且学得这一门技能,然后也颇有名气的话,这也是你父亲以前的愿望。后来,刚好袁了凡先生,他到了慈云寺,刚好遇到一个老人,胡须很长,相貌不凡,飘飘若仙,仙风道骨的样子。然后就跟他讲,你是当官的人,明年应该就要好好去读书,就能考上秀才,这一些公家的读书机会,你何不去读书?结果了凡先生跟他讲,讲说因为我爸爸想要我从医,讲了这些情况。结果这一位长辈就说,「吾姓孔,云南人也」,他是得到「邵子皇极正传」,算人的命,还有算一个国家的命,都算得很准。这个书在《四库全书》里面都有,邵雍先生他们都是精通《易经》,很会算。你们有没有去算过命?有没有?算得准不准?准,那你白修了。修身的人还被人家算得准,那叫白修一场。你修得好,他算不准的。好,大家好好修个几年,去算算。假如还都算得很准,那就要好好检讨;都算得不准,这几年还算有点提升。

而且那个因缘还说要把邵子皇极数要传给他的,「数该传汝」。结果他把他引回家里,让他算,算他们家,算他。「试其数」,看他算得准不准?「纤悉皆验」,那个纤就是很细的事情都算得很准。「予遂起读书之念」,他实在算得太准了,就相信他说的。「礼郁海谷为师」,他就开始读书了。结果孔先生又帮他算,而且说他,「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结果明年赴考,三个地方考上的名次完全一样,那就更相信了。最后说,老先生,那你就把我这一生全算了。「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这个补廪就是公费生领的国家给他们的俸禄。「某年当贡」,当上贡生。「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大尹可能就是像秘书长,县长旁边的重要助手。「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就差不多了,该回家了。「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连他哪一天的哪一个时辰死都算得出来,有够厉害。「惜无子」,没有儿子。他赶紧都把它记下来,「予备录而谨识之。自后凡遇考较,其名数前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之后很多年所有的名次都如孔先生跟他算的,完全准。

只有一件事有蹊跷了,「独算予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就是他吃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转成贡生。可是吃到七十余石的时候,「屠宗师即批准补贡」,就是那负责人就要批他可以当贡生。「予窃疑之」,这个窃就是私底下觉得有怀疑。「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刚好那一段时间,屠宗师刚好有事,就来了一个新的官员,就把他驳回去了。「直至丁卯年始准贡」,到了丁卯年才补上贡生。然后计算一下,所吃的米刚刚好九十一石五斗。所以经过这些事以后他更没有怀疑了。「予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反正命都是注定了,没有什么好去求的了。所以「贡入燕都,终日静坐,不阅文字」,他去读国家办的学校,在北京读,那他觉得命都注定了,就每天静坐,也不看什么书了。后来又回到南京读书。因为明朝很特别,他本来定都南京,后来又移到北京,所以有两个地方都有国学。

他转回南京,刚好有一天,「访云谷禅师于栖霞山」。从这个文章我们看很有意思,儒生、道家的、佛家的,这三家相处得非常自然,学问都互相切磋。结果他们「对坐一室,三昼夜不瞑目」,很厉害,三天都没睡觉,我一天没睡觉就不行了。「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想相缠耳」,人都是被妄想给绑住了。你坐了三天,没有见起一个妄念,为什么?云谷禅师很惊讶,他功夫这么好。「予曰」,我的命都被孔先生算准了,荣辱死生都有定数了,怎么想也没用,想它干什么。结果云谷禅师就笑了,我以为你是英雄豪杰,原来只是凡夫一个。这么一说他很好奇了,那您这话是什么意思?「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没有能达到无私无我,都还是在天地五行的控制之下。「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得;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得」,极善的人他的命运就整个转变,极恶的人也是。所以你二十年来的命全部被算准,连一丝一毫都没有变,那不是凡夫,不然是什么?结果他就问,「然则数可逃乎?」这个命数真的逃得过吗?

接下来这一段我们就可以看到,云谷禅师是真会教育人,确确实实,「可谓善喻矣」,他真的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们看,「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开始引导了。而且引导的时候,从对方熟悉的东西去引导他,不要讲一大堆他不懂的。「诗书所称,的为明训」,那读书人五经是必修科目,所以举出这些例子他很容易接受,道而弗牵。「我教典中说,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家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知道,以前的读书人儒道释的经都看。尤其读书人有几部书,纵使他不学佛,他都会看。《金刚经》、《六祖坛经》,这些很优美的文章他们都读。所以也知道佛家的一些重要的教诲。五戒其中就是不妄语,怎么会骗人?

结果他当下也把他的疑惑提出来了,「予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那怎么求得了?云谷禅师跟他讲,孟子的话没有错,你把它理解错了。「汝不见六祖说」,你看那时候读书人都读《六祖坛经》,「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所有的福报不离开这一颗心,「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所以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的修养而已,「亦得功名富贵」,内外都求得了。「若不反躬内省」,不反省自己,只是向外去攀求,「则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还是求不了。要求得了,要如理如法,要反求诸己,要修这一颗心,命运才能变。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