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先生讲了,「勤学」,一个人很勤奋学习,「如春起之苗」,春天冒出来的秧苗,「不见其增」,没看它增加,「日有所长」。学问都是这样点滴累积起来的,哪有什么一蹴可几?「辍学」,一个人学习中断、懈怠了,「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每天在那里磨,其实都一点一点在减少了。我们懈怠了,学问都一点一点在退步了,但是自己有没有警觉到?好,要不要写一下?我看你们很无奈的看着我,我有一点讲不下去了。「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就是中断学习,「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所以「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接着,我们经文上面,「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所以「教也者」,教育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所以这个教育者,长他的善心,调整他的过失。而这里所提到的重点在学习正确的心态。再把它延伸,从德行的角度,那怎么了解要长孩子哪些善心,救哪些德行上的过失,我们要很清楚现在学生的问题,才好导正。其实老祖宗讲的「五常」,做人最重要的常道,「仁义礼智信」,就是要长他这个五常。救失,就是没有符合这个五常,就产生这些过失了。我们看,孩子要长仁慈之心,而不能长自私自利的心。有孝、有仁慈,他这个自私就慢慢淡了,就转化掉了。人在教育、救失当中,长仁孝之心,而不是长他的自私。我们教给孩子功利,他这个自私就在增长了,这不符合仁的精神。
「义」,道义非欲望,责任非依赖,长他的责任心,不是依赖。依赖久了又变成理所当然,那就病得更重了。这两个态度。这个道义非利欲,在我们父母那一代可以感受得非常深刻。好像父母一生没有说为自己做什么事情的,全部是为父母、为兄弟姐妹、为家庭,那无形当中孩子的人格就是道义,很有责任心。《朱子治家格言》开头就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整个家庭他都有责任,从小他的心就能观照整个家庭跟家人的需要,责任非依赖,什么都给他照顾得好好的就变依赖了。
「仁、义、礼」,这个礼是恭敬,不要长傲慢。现在要找不傲慢的孩子愈来愈难,而我们自己为人父母有没有留心,曾经讲过傲慢的言语、态度出来。我很感激我的父亲,他在我记忆当中,就是做主管。我父亲在银行上班,记忆当中好像是襄理,后来是副理,最后是经理,都是算当官的,但是我父亲从没有在我们面前批评过他任何一个同事和他的下属。我自己长大以后再这么回想,佩服自己父亲的修养,从来没有骂过人。因为人一骂人,这种傲慢的气焰就传出去了。尤其当领导,「气死我了,不听我的」,无形当中可能那个态度。而且大家注意一点很微妙的事情,学好,学一年都不一定学得稳;学不好,一次就会了。像我们男孩子念初中、念高中,读文言文读了几十次都背不起来;人家讲那个「奸巧语,秽污词」,一次就学会了。所以这个好的环境很重要,「里仁为美」,只要有这些不好的示范,学得都快。恭敬非傲慢。
还有一点,勤俭。一个人不勤奋,失礼、失本分,不节俭、糟蹋东西,无礼。对人要有礼,对一切物品都要有礼。诸位朋友,糟蹋食物,对不起食物,对不起农民;糟蹋衣服,对不起做衣服的人,对不起父母买!糟蹋东西一定糟蹋人,那必然的,连在一起的。所以勤俭就是一个人的恭敬。非懒,懒惰就跟勤奋颠倒了,还有奢侈,这个都是无礼了。一个人很懒,父母长辈都叫不动,这就是已经无礼了。我们小的时候,父母长辈一叫,赶紧跑,赶紧去服务,做得很高兴。所以吃亏是福,愈勤劳、愈热心的孩子以后就愈有福气。
「智」,智慧是从好学来的,所以要「好学非放逸」。好像很懒散、得过且过,一天浪费一天,这不行的。定力,智能从定来的,「定力非纵欲」,面对一些生活上的欲望、诱惑懂得节制,不会变成欲望的奴隶,这个才是智慧。我们现在的孩子有没有定力?有没有好学?不然要达到智慧是不可能的。「信」,诚信非应付,对人都是真诚、守信,非欺骗,应付久了,就变欺骗了。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