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做人德行的大根大本在忠孝二字。

惟正心所以修身。】

正己,要真正成就自己的德行,要从根本下手,从他的起心动念。因为一切言行的根本,都是他的心态才延伸出他的言行出来。所以心正,言行自然就正,要修养自己一定是从『正心』下手。而《大学》里告诉我们,「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一个人要能「正心」,那得从格物下手。物格知致,知致意诚,意诚心正,心正才能达到身修。我们从这一段也是体会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有很好的目标,但是都要回到根本去用功夫。所以接下来讲到:

【故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

所以『格物致知』的功夫,都应该从哪里下手?『自求诸』这个「诸」是之于的意思,下手的地方应该是在对自己的这颗心,求自于自己的起心动念处。而我们看「格物」,格是格斗,格斗就是非常大的决心,不能迟疑的,然后格去物欲。这个就是一般我们的烦恼障碍,有了这些欲望,就会产生很多的欲求,求不得,烦恼就来了,求不得,习气就现前,贪、生气,种种这些习染就产生了。所以首先得要格去物欲,这些烦恼少了,智慧才透得出来。所谓「息灭贪瞋痴」,这些贪瞋痴慢起来的时候,人的心就不正了,人的心就被贪心给障碍住了,贪名、贪利、贪色。欲望现前,欲令智迷,遮住眼睛了,利令智昏,情生智隔。我们看人对于这些物欲不能够懂得节制,可能很多行为都控制不住。

我们看历代很多陷害忠良的人,他们也都读过圣贤书,调伏不了自己的名利心,最后才会做出胡涂的事情。或者很多读书人,立名于一生,也很努力在成就自己的道德、成就自己的事业,但是女色现前,把持不了自己,那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个都是格物的功夫不够。也包含我们好面子,智慧出不来,心也不正了,看事,其实也看不清楚。好面子,就只想自己,我好不好受,哪能够体恤大局,哪能够无私无我!所以首先要有格物的功夫。格物了,我们的这些自私自利,这些习气愈淡,自己都会感觉到那个时候脑子比较清楚,智慧长了。所以智慧说实在的,不是外来,去要来的,人本有的,只是被这些习性,这些烦恼障碍住,就好像太阳被乌云给遮住了,太阳还是在放光芒,只要把乌云拨开,拨云就可以见日。

人能够去这些私欲、习气,这个「致知」也可以说是致良知,人的良知、良心就透出来了,意就诚,心就正,这是一个说法。另外有一个说法,这个致知是人有烦恼的障碍要格物,也有对事物认知的错误,叫所知障,我们怎么样去掉所知障,契入正知正见,所有的认知都跟真理相应。这是致知另外一个说法。障碍人的诚意正心,障碍人的本善,包含烦恼障跟所知障。烦恼障是执着,所知障是分别。分别都是自己对,别人错。而格物致知的功夫,都要回到常常观照自己的心,心有没有起邪念、有没有起烦恼,赶紧「圣狂之分,在乎一念」,把它转过来。包含不能都是顺着自己的意思,觉得自己是对的。跟古圣先贤学习,要达到致知,就要时时是随顺圣贤的教诲,不可以随顺自己的想法、看法。孔子都说他「述而不作」,圣人都时时以经典、以古圣先贤教诲来对照自己的心,来要求自己。我们的德行差孔夫子差得远,结果我们学的时候,还常常都是顺着自己的见解,那就很难提升自己了。所以这个格物致知都是时时以经典、圣贤教诲来调伏自己的错误心态,还有言行,才能达到格物致知。我们接着看: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要想心能够正,首先,这个『诚其意』就是对一切人事物都真诚,对一切人事物真诚就不会起这些妄念。所以清朝曾国藩先生对真诚下了一个批注,「一念不生是谓诚」。一个妄念、一个邪念都没有,这个邪念尤其不自私了,念念为对方着想,这个就是真诚的体现。这个真诚里面不夹杂贪心,不夹杂任何的情绪傲慢,不夹杂任何的怀疑,只有对人的信任,对人的关怀爱护。而这么真诚去待人:

【诚则敬。】

这真诚当中也自然提起对人的恭敬态度。所以《说文解字》,这是东汉许慎先生写的一本书,专门把我们中国文字深含的人生哲理把它彰显出来的一本好书。里面提到:

【忠,敬也。】

忠诚的人,对人一定是非常恭敬的。这个『敬』的体现不只是对人,对每一件事情,对每一个物品,他都懂得恭敬对待。这个我们不难理解,比方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面对事情,一定尽心尽力做好;面对物品,我们上一代、上两代的人,面对公家的东西都是非常慎重,绝对不公器私用、不假公济私。我们之前听过师长讲到,他的校长周邦道先生,那是公务员,当官的人。家里装一台电话,这办公事方便的,可是只要私事都走出家门,到附近的电话亭去打,不拿公家的电话处理他私人的事情。我们常听到这样的事例,真的都是打从内心佩服这些长者的修养。所以他们的忠诚都在这些生活的细节当中体现出来,「敬也」。

【从心。中声。】

这个忠字,它有一个心,有一个中。一般创字,《六书》当中有形声、有会意。所以这个字,中字从心,中心中心,然后它念出来是从中这个声。所以这个:

【注曰。】

这个『注』是清朝段玉裁先生的批注,专门注《说文解字》这本书的。说到:

【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

这个批注里面进一步又解释这个敬字,说到『敬者』体现出来就是『肃』。这个「肃」就是持事镇静,就是他在面对事情、处理事情的时候,非常的恭敬、非常尽力的对待。接着讲,『未有尽心而不敬者』。所以恭敬的体现具体再讲就是尽心尽力。尽心尽力,自然表现出来就是恭敬。一个人只要不恭敬,那称不上尽心尽力。而且尽心尽力当中,尽心就不会半途而废、不会阳奉阴违,时时尽心在他的本分当中。接着:

【笺曰。】

这个『笺』也是古书的批注。这个书上有讲到:

【尽己之谓忠。】

尽自己的力量,尽心尽力去做了,这是『忠』的表现。

【故忠有诚义。】

所以『忠』里面他就体现出来,「忠」是懂得敬,其实敬人就真诚,他尽心尽力的时候,他只想着把事情做好,他不会起那些贪瞋痴慢的念头,他就很至诚的去把事情做好。所以忠里面包含了真诚、诚敬的意思在里面。所以我们常讲在名词当中忠诚、忠信、忠勇,这些名词都让我们体会到忠的表现在哪!忠的表现真诚,忠的表现守信,心里的承诺,与人的承诺,绝对尽心尽力做到好。包含忠义,应该尽的道义,他绝对尽心,忠正,忠就不会偏失了。所以从这些词,我们也能够理解到忠里面的含义、表现。所以真诚恭敬的对待是忠。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