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王曾原忠篇云。】

里面有讲到:

【忠之义大矣。】

『忠』所涵盖的义理非常广大。

【忠之理微矣。】

『忠』所涵盖的道理很细微,细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待会这段话后面就会诠释到,为什么义是广大,理是很细微,我们待会后面的经句就有提到。所以:

【忠者。中心也。】

这个心,保持在中庸中道,保持在理智当中,才是『忠』。

【中于道而合乎心之谓也。】

这个『中于道』就不偏离道德。我们具体讲,不偏离五伦的做人道理,然后又『合乎心』,就是这个心又不偏颇。他在尽道德、尽五伦的本分,而且心是真诚,心是很正、不偏失的,这样就对了。这叫「中于道而合乎心之谓也」。

【中不合道。】

假如『中』不符合道义,那本身:

【则理有倚偏。】

这理就不明白,跟道理就不相应。而:

【道不中心。】

假如我们今天在行道、在尽道义,而不从心地上去行道,那心有偏颇:

【则道有未尽。】

『未尽』就是它还是不圆满。比方说我们在行孝道,但是不忠心,没有发自至诚去对待父母,就道不中心,『则道有未尽』,不圆满了。这有可能是看起来很像在行孝,但是内心有带情绪。所以《论语》里面讲孝顺父母,「色难」。这个色难就强调内心的恭敬。所以:

【故不偏不倚之谓中。】

这个心要不偏不倚。所以:

【中道中心。忠名乃定。】

所以忠是做事符合整个道德、道义,而且心都还是至诚至正,叫『中道中心』,才能真正契入忠的实质,『忠名乃定』。所以:

【忠之义则无所不包。】

这个『忠』的意义在生活当中处处能体现,『无所不包』。所以我们刚刚前文里面讲,「忠之义大矣,忠之理微矣」,我们看大到什么程度?

【大而格天地。】

这个『格』就是感通天地。惊天地泣鬼神,所以感通天地,然后感动鬼神。

【光日月。】

这是他的德行、他的忠心跟日月同辉,叫德光普照。这个在历代圣贤人他们的行持当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得到。像宋朝的文天祥先生,他为了保住宋朝的江山跟蒙古打仗,最后还是兵败,没有能保住宋朝的江山。但是忠臣不侍二主,他不愿意投降,最后是元朝赐他一死,他也是视死如归。在他的衣带当中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这个道义做到极处了,这个仁也是能够感通,这分心也跟仁慈是相应的。「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读了一辈子圣贤书,所学的是什么事?「孔孟之道,仁义而已矣」,在面临生死关头,心都不离仁义之道,为国尽这分忠义。所以「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要赴死的时候,慷慨就义,觉得从今以后,我应该在这件事情上能问心无愧。所以这分忠义,确实是感鬼神,『光日月』。他这分忠的风范确实「是气所磅薄,凛烈万古存」,我们在几百年之后,再读到文天祥的这段历史,都觉得很受感动。所以「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他们的忠心跟日月同辉,他们的精神长存,虽然生命已经结束,但是他们的精神还照亮着世间、照亮着后世,叫「光日月」。

【壮山河。】

他们的气概就好像高山大河那种气势,让人很景仰。用山河来比喻他们的这种气概豪迈。

【固社稷。】

巩固了整个国家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以这「社稷」二字代表国家。

【卫生民。】

保卫、照顾好人民,让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个都是忠的表现。为官者能照顾好老百姓,这是忠的具体表现。这是从大的行为当中表现出来的忠。小的地方,在生活的这些细节里面,怎么样的行为也都属于忠?他说到:

【小则敦孝悌。】

『敦』是敦伦尽分,是尽自己的本分,尤其是『孝悌』的本分。

【和夫妇。】

能够和顺夫妇的关系,让一家和乐,这个也是忠于家庭,忠于另一半。所以这是随因缘、随本分,尽心尽力。

【信朋友。】

忠信来对待朋友。

【睦宗族。】

能把整个家族、宗族团结在一起。面对宗族的这些亲人,有任何的困难、困苦,都能尽心尽力去帮他们解决,这也都是尽忠于自己的家族,也是对得起祖先。

【化乡邻。】

感化整个这些乡民、邻居。读书人都是很有使命感,都是天下为己任,所以感化一方的老百姓,他们觉得也是本分事。所以『化乡邻』:

【厚风俗。】

敦厚整个社会的风俗,所以这个『厚风俗』也是给人民做榜样。

【且不特为人宜忠。】

这个『不特』就是不独,不独是为人处事、跟人相处应该,这个『宜』是应该,应该要忠。

【而自为亦当忠。】

这个忠字不只对人要忠,对自己也要忠,要忠于自己,不能自欺,不能欺自己的心。儒家常讲要慎独,慎独也是忠,忠于自己。自己变成人前人后言行不一致,这就亏了自己的德行,怎么是忠于自己?所以慎独当中有一句格言很好,叫「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也」。这个都是忠于自己。接着讲: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而我们为人常常守住『忠恕』的态度,这样『违道』,这个「违」字就是离,离道、去道就不会远。所以人能「忠恕」待人,慢慢就能契入大道、契入仁爱之道。我们看忠是尽心尽力,恕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都有恕的精神在里面。而且你要尽心尽力帮人,还很柔软的考虑他能不能接受,以他能接受的方式来帮助他。我们说我很尽力,结果用的方法他都不能接受,那就没有恕了。那是我们强势,是我们控制的意念太强,看起来很尽力,事实上这个心不在恕道,心可能还是掺杂着傲慢,或者是控制在里面。所以『施诸己』,施之于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这个就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所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夫子他所有的教诲,可以以忠恕这样的心态,能贯通夫子所传授的一切教诲。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