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岳阳楼记 第三。

登斯楼也。】

这个时候登上岳阳楼。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可能这个时候登上岳阳楼,这个『则』就是就,『则有去国怀乡』,就有「去」是离去、离开,「国」是指什么?在这里是指京城。这些被贬的官员,都是从京城被贬出去的,所以是离开了京城,怀念、思念故乡,去国怀乡的一种情绪。而且『忧谗』,担忧朝廷里还有一些不好的官在那里进谗言;『畏讥』,这个「畏」是害怕,「讥」是一些刻薄、讽刺的话。「忧谗畏讥」,已经被流放了,又要担心是不是有人毁谤、有人讥讽。『满目萧然』,望眼过去这些景象,感觉到萧条凄凉,空虚寂寞。『感极而悲者矣』,感慨至极而悲伤起来。

好,大家看这种心情可能十年之内会得癌症,所以大家看被流放的人一般都活不了太久,假如他不能够转心境,每天这样感伤很伤身。所以范公后面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人一生能保持念念为苍生着想,这是非常有胸怀的人才做得到。很可能还没当官以前胸怀壮志,真的当了官,反而慢慢的心胸都变小了。一被流放了,每天在那里,皇帝怎么误会我?我其实挺好的。其实你说想那个有什么用?所以人要理智,时时要记得,不忘初心。当官干什么的?当官又不是要皇帝肯定的。当官要干什么?造福人民!哪里不能造福人民?

所以范公第三次被贬的时候,讲到「岂辞云水三千里,犹济疮痍十万民」。这个「辞」,因为他被贬,贬了多远?三千里左右。他坐着船,被贬官,虽然离开京城三千里,「犹」是仍然能够救济、帮助老百姓,「疮痍」是特别困难的人民,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民等着这些好官去照顾。所以他们的胸怀,「不以宠辱更其守,不以毁誉累其心」,不因为皇帝信任,上位者宠信了就高兴,也不会因为被贬官、被羞辱了就难过,不会受宠辱的影响而更改他应该有的操守跟他的职责,他不会改变,犹济疮痍十万民。「不以毁誉」,也不会因为被毁谤,或者被称赞,被称赞心里就高兴得不得了,或者被毁谤就好几天吃不下饭,这些毁誉、这些外在的虚名不会影响他。所以孔子《论语》开始就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般的人还是比较看眼前利,看得深远的人少。所以一般有远大志向的人,他不一定被理解,而他也不会去要求别人理解。所以读书人遇到这种情境的时候,还是要对人生真相要看清楚,就是人生的际遇、缘分各有不同,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好事常多磨,要看破这一点。尽力去做,假如做不成,也不要难过,也不要放不下,这是人生必修的一课。

诸位学长,你今天要去帮助一个人,帮了半年、一年,结果有一天,他叫你「以后别给我打电话了」。大家有没有遇过这个情况?难不难过?回去有没有吃不下饭?现在当好人不容易,好人难做,你对他很好,人家还觉得你有什么企图。所以你尽心尽力帮他,他不接受之外,甚至还不理解你,甚至还骂你,还嫌你啰嗦。这个时候不能难过,人不知而不愠,而且一般缺乏了伦理道德之后,人也不懂得去珍惜这些道义。现在人喜欢享乐,反而觉得陪我玩的人好,每天在那里唠叨的真烦。所以首先要能够付出,然后对方不能理解,自己还不会很难过。

谁要先修这一课?当爸、当妈的人。你一心一意为孩子,他还不领情,这时候还急不来,欲速不达。尤其孩子假如是刚好十五、六岁,十七、八岁的时候,你愈要他这样,他偏就要那样,给你逆反,给你对着干。这个时候你反而不要强求,能劝就劝,不能劝就自己先做好。现在这个时代,人有时候头上不撞二、三个包,有些话没兴趣;撞了,有点流血,他才终于知道血是红色的。他学到教训了,可能一些经验的话,他就比较听得进去。所以人要放得下,在这些时候要有洒脱,要超然,这样才显得出你的境界。这个孩子都是这样气你,你还如如不动,还笑,孩子会觉得,「我妈的功夫不一般,肯定是武林高手」。反而他回你两句,你脾气就上来了,那可能常常就要情绪在那里互相折磨了。劝不动,不动气。

所以面对人生这些不如意的境界,还得有耐性去等待。比方说这些官,好官被贬,但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运势一转,可能他为国的机会又出现了。但是假如他在失意的时候就没有志气,那可能他以后的机会就出现不了;或者失意的时候,都干出一些比较不好的事,那反而皇帝或者高位的人就更不信任我们了。所以我们处在家庭、团体当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自己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都不能闹情绪,都要自己先做对,做好本分。假如自己伏不住情绪,又没尽本分,还去批评人,谁都不能接受。而且说实在的,我们现在自己本分其实都做得不是很圆满,急着要去说别人有时候也是操之过急,人家对我们的佩服、信任不够,劝可能不一定缘分成熟。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