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岳阳楼记未

登斯楼也。】

在这样的风景之下,登上岳阳楼。

【则有心旷神怡。】

心胸开阔,『神怡』是精神非常的愉悦。

【宠辱皆忘。】

宠幸,受到皇帝宠幸,或者受到人家的侮辱,『宠辱』都放下,都不去想它。这个『宠辱皆忘』也是提醒我们,随时随地心上都要是清清净净,不要有一大堆的罣碍,甚至于是一些怨气放在里面,都统统把它放下,好日子就到了。大家自己回去练习练习,对着镜子,然后观所有东西都放了,等你感觉都放下了,然后smile一个,看着镜子,看看气色是不是都不一样了。所以其实人,说实实在在话,叫自讨苦吃!没事拿那么多情绪来折磨自己干什么?说实在的,人常常情绪起起伏伏,那都是不孝!情绪大不就伤身吗?伤身不就不孝吗?我们自己常常情绪很不好,父母都很担心,「我最不放心的就是我那孩子,脾气特别大,很多事都看不开」。所以一个人执着了,身边的人都累,何苦来哉!赶紧把得失放下,把执着放下,自己有好日子,别人也都有好日子,尤其是最近的人。

大家知不知道我为什么讲得这么顺?我很有体会。我那时候考大学的时候,紧张得全家人都不安,得失太重了。得失一放下,整个家庭气氛都不一样。当然这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的人生得失心非常淡。所以我考大学没考好,在房间里流眼泪,愚痴!考不好就是实力不好,有什么好哭的?所以你看人不明理,每天都虚掷光阴,统统在这个没有意义的情绪里面。结果我爸上来一看,「我还以为什么事,考不好,明年再考就好了,别哭了,别哭了」。我爸愈觉得没什么,我就哭不出来,好像我继续哭大惊小怪了。所以我人生好多情境,父母的态度让我的得失都愈来愈淡。

【把酒临风。】

端着酒,迎着风,迎着凉风,迎着春风,干一杯,这是跟一些好朋友。古人饮酒助兴,但是酒都是喝得很有修养的,不是那种咕噜咕噜,这样喝的。现在的人那哪叫饮酒?那叫灌酒。以前的酒杯,杯子上面有两条杠,为什么这么设计?就是你喝太大口,就会快要戳到你的眼睛;你喝太多了,眼睛都瞎掉,提醒我们要适度。有时候好朋友几年不见了,端个酒杯,好像特别能表达那种心情,那种敬意,但是都是有节度的。所以我们文化里面,其实很有意境、很美的,都让人那种情绪、情怀可以得到很好的纾解。

【其喜洋洋者矣。】

这种感受有无限的喜悦,无限的舒适。刚刚这一段,是整个洞庭湖天气很好时候的景色。接着范公讲到:

【嗟夫。】

『嗟夫』就是感叹,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经去探求古代仁慈的人的胸怀,他的心境。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与这两种人的心境不同。

【何哉。】

那是什么心情?什么心境?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就是不会因为外在的环境跟个人的遭遇而患得患失。一般人得了高兴,失了就痛苦。所以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

【居庙堂之高。】

『居』是当处在这个位置。『庙堂』是宗庙、朝堂,其实就是指朝廷,朝廷是中央政府,这是高位。他们有那样的机遇,则忧国忧民,立好一些有利于全国人民的政策,爱护人民的措施: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这个『处』就是被贬官,黜退了。『江湖』就是指不在朝廷当官,当地方官,在野,离皇帝、离京城比较远,『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会担心国君,担心朝政的这些得失,做得是否妥当。

【是进亦忧。退亦忧。】

有这个机会在朝廷当官,尽心尽力为人民付出;被贬官,黜退在他乡,也是在担忧着国家、国君。

【然则何时而乐耶。】

那什么时候他们会感到快乐、欢喜?这个『耶』就是语末的一个助词,什么时候能快乐呢?有点反问的味道。

【其必曰。】

这样的古仁人应该会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这样的仁人,他胸怀天下,他会先为人民去着想、去谋划、去担心,所以他都是忧民之忧,都想在前头。我们看周公制礼作乐,所以周礼是全世界最完整的宪法。大家想想,周公投注了多少的心血,才完成了制礼作乐?这『先天下之忧而忧』!历史当中说到,周公吃饭「一饭三吐哺」,就是吃一顿饭,把饭吐出来,吐三次。为什么?有贤德的人来访了,他赶紧去接见。「一沐三握发」,洗一次澡,刚好又有贤能的人来了,他为国之心很悲切,头还没洗好就赶紧出来接见。因为古人的头发是不剪的,所以它很长。这都是忧国忧民。

而事实上,这些仁人的智慧能不能让老百姓受益,还得看老百姓的福报。所以有时候人世间很多事情还强求不得,他福报不够,他还没办法享这个福。范仲淹假如继续当宰相下去,那人民就真的享福了,结果缘不具足。那些计划下去,整个宋朝就改头换面,甚至于范仲淹再做十年的宰相,宋朝的国运可能就要延长更久了。宋朝福报还是不够大。你看南宋的时候有岳飞,金兵怕岳飞不敢跟他打仗,眼看着整个国土就要收复了,十二道金牌把精忠报国的岳飞赐死了。遗不遗憾?人世间还是有太多不圆满,所以得懂得放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而大家要了解,只要我们都对得起良心,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善心对人,这一生福报很快就现前,来世的福报更大,你的子孙也会有厚福。

所以面对古人,这些尽忠于国家,最后不一定能得志,我们也要懂得豁达,所谓「莫以成败论英雄」。这个学长可能武侠片看了不少,对这一句非常的熟悉。确实是这样,不是说他做成了叫伟大,是他这么难都能坚持,那精神常存。范公,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范文正公文集》,里面有一篇文章是「十事疏」,对国家整个政治怎么样去改革,写得非常的好。所以这些读书人,都已经为国家不知道谋划了多好的前景,一有机会,赶紧都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先天下之忧而忧」,确实是这样。大家看诸葛孔明,那智慧相当相当高,他也等机会,有人用他,他才能把这些好的措施能够去利益人民。所以古人都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一有机会了,尽心尽力。

接着讲『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当天下的人都得福了,都过上好日子了,这些仁人志士到田野乡间去巡视的时候,看到老百姓都丰衣足食,他就高兴了,「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都有「见人之得,如己之得」的心,也有「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胸怀。这样的胸怀是中国读书人的胸怀,没有这种胸怀谈不上读书人,谈不上知识分子。三代禹汤、文武、周公,我们在《孟子》里面、在一些经书里面,他们都流露这样的胸怀。「大禹治水」,只要他听到有人遭水患了,他马上感觉是我害他的,我要赶紧去帮忙他、解救他。周朝的始祖后稷,他是农师,协助教导人民农耕,他只要听到有人挨饿了,他就觉得是自己害的,赶紧、赶快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个都是在叙述尧帝、后稷这些圣人的胸怀。所以接着:

【噫。】

感叹,『噫』!

【微斯人。】

这个『微』是当无的意思。『斯人』是此种人。哪一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胸怀的人。假如没有这样的人:

【吾谁与归。】

这是倒装,就是吾与谁归?我应该,这个『归』就是归附,就是向他学习,假如没有这种仁人、这种圣贤人,我向谁学习?其实意思就是范公他非常仰慕这样修养的人,他要向这样的人效法、学习。而我们看范公是仰慕这些古仁人之心,其实他也已经契入这个修养,而我们看他被贬官,自己不只没有受影响,还写了这篇文章,鼓励所有的这些好朋友。而范公他被贬官,他随时都是安住在当下的缘分,尽他的力量。尤其是被贬官之后,他还是念念利益人民,所以「来守是邦,忧国忧民,此其职也」,他跟这个地方有缘;「敦伦尽分,忧国忧民,此其职也」,这就是他的本职工作。从这些胸怀我们可以看出,范公没有情绪化的状态,不会浪费时间在这些没用的事情上。而且他说到,怎么样帮助人民?「彼患」,他忧患困穷,「我则济之以富庶;彼忧苛虐,我则抚之以仁慈」,整个考虑的都是怎么解决老百姓眼前的困难。

所以我们时时不再受情绪影响,就是要保持一个觉照,就是人所想所做,都能跟为正法的久住,为他人的利益着想。只要跟正法、文化承传无关的,跟利益他人无关的,就不要去做,就不要去想,那些都是妄想,那些都是浪费生命。因为师长常常讲到六个字,叫「为正法,为众生」,我把它想象成一把尚方宝剑,那尚方宝剑就写这六个字。只要胡思乱想,马上想到宝剑出鞘,现在想这个都跟为正法、为众生一点关系都没有,又在那里浪费时光,一出鞘,烦恼丝就被唰,砍断了。提供大家参考,你们买不到这个尚方宝剑,我可以卖给你们。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章摘录自《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