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详解

  蔡礼旭老师解读:
  所以当我们借人家的东西,念念要想著什么时候该还,这要很谨慎。因为人家借我们东西是对我们有帮助、有恩,假如我们还没有准时还,就太没有道义。所以当我们确定哪个时间要还他,又怕自己忘记,一定要,你可以直接在你挂的月历上写上去,你每天都看月历就不会忘;或者是在你的记事本、行事历上写上去。你对於每次借人家的东西都这么谨慎,往后他人就很欢喜把东西借给你。所以明朝的宋濂有一次去跟人家借书,因为那是大户人家,就跟他说这个书你十天以后要还我。十天很赶,人家肯借,他也就满欢喜的。结果第十天刚好下大雪,主人可能想说他不可能来,但是宋濂还是一样冒著大风雪赶过来。结果这个主人很感动,也很佩服他。所以就跟他说,往后我们家的书都欢喜借给你。所以当我们跟别人借东西,人家面有难色,不可以怪别人。要怎么样?要反省自己。我们的社会信用是要自己一点一滴经营出来,我们不要去羡慕这个人怎么这么赢得别人的信任,必有他的原因,我们要自己好好的去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现在借钱的是什么?是老大,借人家钱的是小弟;借钱的人都高高在上,然后借人家钱的还要去求他还。你看这个社会有没有颠倒?而且还借了,其实自己已经有了还不还。这都恶劣到极处,都没有想到人家当初这么够意思借你钱。按照我们古代这些人的厚道,只要自己有钱,马上一定去还。而且古代这种信用跟现代一不一样?不一样。古代的信是人格,要不要立字条?所以中国的诚信就代表一个人的人格,不需要立字据的。其实差不多在五、六十年前,中国人的社会还是有这样的品德。比方说,我外公以前是开米店的,所以很多人家里目前还没有钱,都会把米先给他。过年过节大部分的人都会拿来还,但是少部分的人没来还,因为没钱,所以我外公也不会去要。因为人跟人都很有信任,都知道对方一有钱一定会拿来还,现在一定是有难处,我们再去跟人家要,那就太不够道义。所以你看以前的人他对人是信任。
  那西方的信是什么?白纸黑字,西方的一个角度就是他要先怀疑你是不是好人?是不是讲信用的人?你要证明给他看你是不是有信用。这是东西方对「信」是不同的态度。但是我们现在在处理「信」这个问题,是东方还是西方?现在也都比较偏西方。因为要像东方,可能没几个人敢做,心里会担心,怕现在的人言而无信。所以我们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我们要冷静思考。
  所以该你还人家你不还,看起来好像占了一点小便宜,其实已经把你的整个社会信用一点一滴透支掉。在深圳有一个商人他就去跟农民谈生意,谈好说这一块地卖给他。结果卖给他之后,只付了一半的钱就不再给他。这个农夫很生气,那是他唯一的一块地,还欠了他六千块人民币不还。所以人都觉得他占人便宜好像自己有好处。结果过没有几天,这个农夫带著炸弹到他们家跟他同归於尽。报纸写一条命多少钱?六千块。所以信用特别重要。我们一来要维持好自己的信用,二来要念念想著是别人借我们东西是给我们帮忙,我们要不忘这个道义、这个恩德,自然我们就很有警觉性,言而有信。

 

 

  周泳杉老师解读: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
  這幾句話講的就是我們平常在跟人接觸的時候,有哪幾個態度是比較需要謹慎的。我們這幾天這樣講下來就發現到,李夫子在寫《弟子規》,他實際上就是把中國五千年的家規做集大成,把儒家的思想融會在這一千零八十個字裡面。文章很短,要表達的意義很深廣。所以我們一定要切記,不能只執著在這個文字,他這個文字表達只是表達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與人接觸萬境交集,這麼多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抓住綱領。像『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這個雖然只是描述一個人要進門的時候先敲門,或者是走入一個廳堂的時候,生怕在這個堂上的人會突然被我們嚇到,所以必須要出一點聲音,讓裡頭的人有警戒,知道有人要進來。雖然這一條講的是這個態度,但事實上我們就了解到,這個態度背後的心態是什麼?要學那個心態。換句話說,那個心態我們具足了,不管將來是在任何的場合,這個心態就能夠應用得上去,不一定是入門的時候或者是上堂的時候,不一定的。所以末學這裡就想,接眾要誠、要篤,這個篤就是厚道。我們為什麼進人家的門要先敲門?厚道,讓人有所防備,讓人感覺到舒服、感覺到尊重。別人怎麼才能感到尊重?誠懇,這個誠懇的態度就非常的重要。所以李夫子在這裡雖然講這一條,但是我們就知道,我們學的時候學什麼?學真誠、學誠懇,再來,學篤實、學厚道。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常常跟大家分享的,這個禮,謹慎的態度就是禮的態度,自卑而尊人,把自己放低,把別人抬高,把別人的地位抬高,不管自己是什麼身分,對待下屬一樣的,自卑而尊人,慢慢的我們恭敬、真誠還有厚道的心就提起來了。自卑而尊人的人他能把對方放在心裡,放在心目當中,所以他能做到這個態度。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這個已經從內心的態度表達出來他的言語,從他的言語當中表達出來。什麼態度?對應恭謹,跟人家應對的時候非常的恭敬、非常的謹慎。那麼多的境界,李夫子就用這一句話來做代表。人家問我們的時候,我要對答要以自己的名字來對答,不是吾,不是我,人家遠遠叫我們,「你們是誰?」「我」,我是誰?沒人曉得。所以為什麼態度不夠謹慎?都來自於平常的訓練,我們對自己的要求,真誠心、還有恭敬心、篤實的態度不夠。所以舉這一條,不能只是死在這一條,一定要把它擴大,這個方方面面的態度我們就謹慎,言語就謹慎,這條是講言語。
  下面「慎意防過」,從意識再延伸到行為,從自己的意念頭上面謹慎,謹慎到行為,防止過失的行為。我們看,『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這個就是已經從意念上升到行為。這裡講到的是戒不與取。與就是別人贈送給我們。什麼叫不與?就是別人沒有說要給我們,而我們就怎麼樣?就拿了,那個取就是拿,人家沒說給我們,我們就拿了,這是這一條。沒有說要給我們,而我們自己取來,這個態度叫什麼?叫偷盜。他並沒有說價值多少,沒有。譬如說我們臨時需要一張紙,我們看到別人桌上有一張紙,我們就怎麼樣?就把它拿過來,然後我就開始用這張紙。雖然它的價值很低,但是已經怎麼樣?已經不與取了,已經偷盜了。
  這個古人態度都非常的謹慎,在元朝末年的時候有一個讀書人叫許衡,許衡這個人他是非常有德行的人,因為朝代在末世的時候是比較亂的,於是有戰爭,他們幾個讀書人就逃難。逃難的過程當中有好幾天沒有吃東西,肚子很餓。結果到了一個,等於說是逃難的時候有到這種沒有人的這種村莊裡面,就看到有一棵梨子樹,上面結的果實結得很好,結果很多的人就上去,因為肚子餓,就摘了很多的梨子下來就開始吃。可是吃的過程當中有人就發現許衡沒有吃,就告訴他,你也吃一個。許衡說我不吃,這個是有人家種的,我沒有問過人家,我怎麼能夠隨便吃?他說這個是無主之梨,無主,他說這個梨是不屬於任何人的,因為現在亂世,大家逃難,哪還有什麼屬於誰的不屬於誰的?他就說,梨無主,吾心豈無主哉?這個梨沒有主,但是我的心還有主,我還可以做主。當我們看到這些故事,都非常的佩服,為什麼?你看這些讀書人念念都做得了主。我們就想想看我們做得了主嗎?我們看到好吃的,做得了主嗎?看到財富現前,看到美色現前,我們做得了主嗎?他做得了主。你看這是讀書給我們莫大的利益,它提醒我們,我們要做主,如果我們不做主,我們心就隨著境轉動,人一生得不到自在。但是這一關很不容易。就是因為難,所以我們需要薰習,需要修學,需要提醒,需要觀照。這個是不與取。
  所以我們接下來看,也是一個讀書人的故事,有一個讀書人叫羅倫,他後來考上狀元,我們叫羅狀元。羅倫他也是有一次進京考試的時候,他就帶了一個隨從一起進京考試,結果走到半路的時候,發現自己的盤纏好像不太夠,就跟這個隨從說,我們盤纏不太夠,我們可能要節儉一點。這個隨從就講,他說主人你不用擔心。他說為什麼不用擔心?他說我在半路撿到了一枝金釵,這個金釵我們把它典當了之後我們不就有錢了嗎?結果羅倫一聽到這個話,平常人聽到這個就說賺到了,這個正好可以解決我們的困難,羅倫不然,他立刻臉色變化,一驚,就說你這個是什麼時候撿的?這個僕人看到主人的這個眼色,就不敢說謊,就說五天以前我在某某村的某戶人家門口撿到的。他說我們回去,掉頭回去。這個隨從就說為什麼要掉頭?離你進京趕考的時間已經很趕了,我們已經走了五天,掉頭回去還得五天,再走到這裡,一來一回就是十天,離你考試的時間,因為一般人都是提前進京,然後安頓下來之後,心情安定了,進考場能夠比較好的發揮,就勸主人說,你的功名要緊。主人不以為然,羅狀元心裡就只有想著,這一個丟這個釵子的人,他就在想,擁有這個金釵的人家必然是大戶人家,而大戶人家一定用了很多的奴僕,而這個奴僕一定在他不小心的時候把這個金釵給掉了,如果這個奴僕掉了這個金釵,主人一定會追究責任,最後你看付不出這麼龐大的金額,這個奴僕性命可能就會堪慮。
  果不其然,他們回到這個村莊的時候,他們才曉得,就是後來把這個金釵還回去的時候才曉得,原來在這個五天的過程當中,確實這個奴婢她在侍奉這個女主人的時候,不小心這個金釵掉到了臉盆,然後把臉盆那個水往外一潑的時候,連這一個金釵一起潑出去了,掉到外頭去了,因為不曉得裡面有金釵,所以當然潑水的時候也沒有注意,就把它潑出去了。主人就以為是這一個奴婢偷了這枝金釵,所以對這個奴婢百般的責問、逼問,甚至於要把她送到官府去問罪。這個奴婢本來就在想,今天晚上要上吊自殺,因為這筆錢太大了,再找不到那我就一定要上吊,要不然我沒有拿性命來抵大概也抵不上。再來,另外一頭,是這個男主人也責怪自己的妻子,責怪自己的妻子,以為是這個妻子是不是拿去哪裡送給人或者是丟掉了之類的,也責怪這個妻子。這個妻子也很委屈,也想要上吊。你看一枝金釵關係著兩條的人命!
  而羅狀元並不認為,你看過去我們的考試是三級的考試,秀才、舉人,然後再來就是進士,秀才、舉人跟進士,這三級的考試。一般三級的考試,每一年舉行一種,換句話說,每三年才會輪到一次,今年考進士沒考上,還要怎麼樣?再等三年,它不是年年考的。那大家就想到,十年寒窗等的就是什麼?一舉成名,等的就是這個。可是羅倫完全沒有把功名放在心上,他只是想到什麼?不與取,不可以不與取,即使是撿到的,這一定關係到人命。他回去之後,沒想到把這個金釵送回去之後,救了兩條人命。大家想想看,兩條人命比較重要還是中狀元比較重要?這個是需要,我們沒有讀聖賢書不會做這樣的判斷,末學告訴大家,不會做這樣的判斷,讀了聖賢書之後才懂得這樣的價值判斷,才懂。
  各行各業其實現在都需要這樣的教育,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現在有賣假貨的,食物當中摻妨礙人體健康的這些東西,我們就曉得,這個就是沒有這樣的價值判斷。羅倫他做到了。結果進京趕考他趕上時間了,但是時間非常的緊迫。而他中途不是盤纏快沒有了嗎?他是寫字畫、賣字畫解決盤纏的問題,然後趕快進京考試,結果一舉就中了狀元。我們看到他沒有損失,換句話說,他命裡有的丟都丟不掉。你看一個人為了道義他願意犧牲自己,可是我們看到他成就了。這個就是願意吃虧,不與取我們看到的兩個例子。
  再來,『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這個是什麼?「息妄守諾」,這是對人應該有的態度,跟人家借東西要不要借據?不用借據。古人一句話就是借據,一諾千金。這個是我們古人一個也是典故,這個是季布,季布一諾,古人就是說這個季布他一個承諾,即使是一千兩黃金給他,他都不願意賣掉這個承諾,當然一千兩黃金這是比喻,再多的錢,他不願意把這個承諾給賣掉,就是一句承諾。這個我們看到很多,古人確實是這樣。我們現代還看到,華人的社會看到。末學在廬江的時候遇到一個老人,這個老人他把他的書,他小時候小學的書都保存得很好,小學的教科書,我們去看他很歡喜。他小學的那個教科書末學真的覺得編得太好了,有一本教科書是在教孩子怎麼寫信的,那整本都是寫信的。它怎麼編排呢?它上面有畫圖案,插圖,因為給小朋友的,下面的信,我們這樣翻開來,這一面是文言文,這一面是白話文,就是把那一封信用文言文寫出來,然後另外一面用語體文,用我們的白話文寫出來,非常的有深度。末學看了看都覺得很慚愧,這個我們現在博士班的學生寫不出來,可是是當時,這個老人六、七十年前學的,小學學的就是這個。我們現在大幅度的程度都退化了,教科書確實也是一個關鍵,編教科書很重要。
  看到這個教科書我們很歡喜,於是想跟這個老人借出來影印,把它印下來,我們也想要保存一份。他就告訴我們,他說這個很寶貴,現在已經都絕版了,可能市面上你要找也都很難找到。我們看到老人這麼樣的珍惜這個書,我們就想給老人安心,於是我們就講,要不然這樣子,老伯伯,我們給你寫一張借據,我們印完之後我們儘快就拿來還。沒想到這個老伯伯一聽到借據這兩個字他就生氣了,他說你把我看成什麼人,我借你們東西還要借據?你看我們侮辱了人家,一不小心,我們不懂得禮,就侮辱了人家。這一輩的人確實一諾還是千金的,為什麼?小時候受過這種教育。
  借人物如果沒有還,會不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末學告訴大家,絕對有影響。古時候有一個人叫張元,這個張元養了一頭驢,這頭驢脾氣非常的拗,怎麼說?所有的人接近牠,牠一定會踢人。你知道有些驢子踢人踢得可嚴重,脾氣很拗的一頭驢子,誰騎牠,牠都把人家摔到地上,一騎上去就把人家摔到地上,是這樣的一頭驢,張元家的驢。可是張元的家人,大大小小的家人騎牠的時候牠都非常的溫馴,驢子非常的溫馴,牠會認人。可是有一天,說也奇怪,張元家來了一個客人,姓楊,這個楊姓的客人,因為聽說這個驢子脾氣很拗,他就想說我來試試看,他不信邪,試試看,來騎騎看。沒想到這個楊姓的這個朋友一騎到這個驢子上的時候,說也奇怪,這個驢子很乖,很溫馴,而且還載著這個楊姓的友人騎了二百八十里的路,很遠,二百八十里很遠,就騎去了。到了目的地的時候已經天黑了,這個楊姓友人他就找了一個旅館,跟這個張元父子就投宿在這個旅館裡面。睡覺的時候,那天晚上就做了一個夢,夢到一個黑衣人來找這個楊姓的友人,跟他講說,楊先生,明天拜託你再騎二十里。他說為什麼?他說因為我上一輩子欠你三百錢,就像我們現在講三百塊錢,欠你三百塊錢,一里路用一塊錢來折抵,你今天騎了二百八十里,我還欠你二十塊,如果現在你不騎我的話我就還不了,那這筆帳永遠都在,都記著,所以拜託你明天再騎二十里。這個楊某就覺得奇怪,沒遇到這種事,醒來的時候就看看這個驢子,確實,好像這個顏色很像昨天夢到的這個人穿的這個衣服的顏色,索性也就相信了。他在夢裡面還問他,問他一個什麼?問說你欠張家多少?這個驢子就告訴這個楊姓友人說,不可說,不可說,我欠張家太多太多了!所以你看張家的大大小小騎牠都沒事。
  結果隔天早上他就依照這個驢子的這個請求他就去騎了,果不其然,到了正好二十里的地方,這個驢子獸性大發,就把這個楊姓友人給摔出去,正好二十里。可是距離他要到的目的地還有十里路,怎麼辦?於是這個楊姓友人就拜託這個驢子,他說拜託你,因為我還有十里路,你要讓我自己走路那也很久,要不然這樣子,我用十錢,就是十塊錢,買草料餵你,就很誠懇的跟牠商量,你讓我再騎十里路,好不好?說也奇怪,這個驢子居然答應了,他就買了十錢的草料給這個驢子,吃完之後,他又騎了十里路。大家就要了解到,借人物,及時還,否則後來要不要還?末學告訴大家,賴不掉的。
  所以我們有這個謹慎的態度,你看我們怎麼?我們不欠人家。那我們欠人家的呢?這一生要怎麼樣?要乾脆一點,還的時候要還乾脆一點。所以我們東西掉了要不要報警?要不要去登記,去做案子的登記?不用了,就了掉一筆,了了!真的,無債一身輕。別人欠我們的呢?不要了,我們一筆勾消,為什麼?如果我們還要他還的話,那我們還要再來跟他糾纏不清,因為還來還去總不能還到公平,很難找到像那頭驢子那麼清醒的,很難,總是有時候,要人家還,我們給人家要就多要了一點,將來那一點還要再來還,扯不清,來來回回扯不清。這個事情不要再幹了。所以這一條,我們就要待人處事接物絕不佔人便宜,絕對沒有一個佔人便宜的念頭,這個態度就是謹慎。我們「謹」就講到這裡,下面我們進到「信」篇。
  這個「信」在《弟子規》裡面相當重要,為什麼說重要?因為口為禍福之門,這是一個層次,另一個層次,更深了,李夫子在這個信篇特別用大概超過一半的篇幅來告訴我們,信不僅僅是言語,因為言為心聲,言語是心的聲音。為什麼言語會謹慎?因為內心明白,因為內心覺悟。大家就知道了,根源在哪裡?在我們自性的覺迷。人為什麼說話傷害人?為什麼說話顛三倒四?因為內心迷惑顛倒,智慧不開。所以這個信在這裡就分成兩個層次,丁二是「啟信明德」,用兩個來說明,戊一是「善言養德」,最重要是那個德,由善言來養德,戊二是「信道修德」。這個脈絡很重要,一個是由外而內,你看言語是展現在外的,言語謹慎自然道德就修養,我們由迷入覺就走這一條路線,這個是從枝末上下手。從根本上下手,我們叫直截了當,叫做信道修德,直接就從根本下手。就像把一棵毒樹砍掉,不是從葉子開始摘,不是的,直斷其根,從根本上去,這個是信道修德。它分成這兩個層次,我們先講淺顯的,容易明白的。

 

 

  钟茂森博士解读:
  这是指要向人家借东西,借钱,借物,要及时地归还,如果你没有及时归还,万一他要用,就没有了,那他心里会起烦恼,将来你要再借,恐怕他就不答应了。所以你要真正尊重人,借人家的东西,要按时还,到你要用的时候,他会再借给你。借人的财物不可以有一念贪心,甚至不想还,就犯了盗戒。
这里我们基本把第三章《谨》简单地介绍完毕。这一章关键是告诉我们,从这些生活小事,洒扫应对,人情交往当中,学习一种谨慎恭敬,从小如果能养成这种态度,那么他将来不管做什么大事,都不会有失误,那么他的人品也就这样造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