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为接物之本」,待人接物时时都为他人着想。「和平为处世之本」,跟人相处,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平等对待。「礼节为治事之本」,就像《孝经》当中有告诉我们,「居家理」,以前是大家庭,房子四合院都是挺大的,几百口人住在一起,要处理整个家里的这些家务,包含几百个人吃喝、生活,需不需要办事的能力?需要。几百口人,总负责的长辈,管理能力强不强?很强。我们以前的经典都说齐家就能什么?治国。因为家这么大,他懂得去治理,人与人之间都能团结在一起,他就能把治家的经验用在去治理人民。所以「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这些治理的能力,可以很自然的转移到为人民服务。
我们来冷静看看现在的孩子。假如他一早起来都是父母把他叫起来的,都是父母把早餐给他准备好的,你说他有什么办事能力?甚至于是客人来了,他在那看电视,动都不动,连接待都不会接待。然后吃饭的时候都是他第一个跳上桌去吃,也不会帮忙,看到喜欢吃的就吃一半。请问这样的人你敢用他吗?这题这么难吗?还是你们没做过老板?大家想一想,这样的人你用了,什么时候给你出纰漏,你都不知道。他连这些应对进退都不懂,连一些小事都不会处理,他只有一张文凭,你敢用他吗?
我们曾经遇到一位企业家,他就说,大学毕业很不简单,他就请大学生来。结果有一次去接待客人,客人是湖南人,所以老板就特意点湖南菜。带了两个大学生去,是帮忙招呼客人的,结果这两个人都自己在那里讲话,也不会看脸色。闽南话说「不会看眼色」,很迟钝。然后,一开始吃的时候,两个人还在那里讨论,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吃。后来上来辣的菜,专点给湖南客人的。他们两个喜欢吃辣,那个菜一上来,两个人抢着转那个盘子,把菜转到自己面前,然后先吃。这个老板那个时候修养也不错,没有当场发飙。老板没办法,很无奈,赶紧转到客人面前。结果转没一下子,他俩又把它转回来。所以连这些礼节都不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朱子治家格言》一开始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大家注意,有没有脑海里一个影像,一个五六岁、七八岁的孩子,从小就是这样在为家庭服务、付出,您说这个孩子有没有能力?他很有责任心,他很细心,每一次晚上要去睡觉,赶紧什么都去巡一巡,水有没有关好,插头有没有拔掉,哪些电不能浪费掉,他细腻、节俭都是从这些生活当中很深刻体会并养成了习惯。我们几千年的教育从小都是教这些生活教育,最后内化成他的习惯跟他的心性,长大以后纵使有钱,他绝不奢侈。我们父亲那一代,从小有家教的不少,虽然后来赚了钱,饭粒掉在地上,都是赶紧捡起来吃,不敢浪费。习惯成自然。
文章摘录自《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