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夫义。德之宜也。

夫义。德之宜也。】

『宜』就是应该做的本分,而这个应该做的也是自己内心很自然升起的心境。比方我们上一节课谈到的「冯谖客孟尝君」。冯谖生活都有困难,然后他寄食在孟尝君门下,孟尝君问他有什么能力没有,冯谖都说没有,孟尝君还是照顾他,尽了这分道义。所以后来孟尝君遇到困难,冯谖是尽心尽力的帮助他、协助他。所谓受人点滴,涌泉相报,就像这滴水一样,这也是处世的心境、处世的道义。古人对别人的恩德念念不忘,这是处世的态度。我们现在是对什么事情念念不忘?从这里观照差古人差远了,想吃什么东西念念不忘,想买什么东西念念不忘,还是谁稍有得罪我了就念念不忘,这个与人相处就会很多烦恼。假如遵循道义,与人相处都是浩然之气。

而在「冯谖客孟尝君」这段文章当中,也提到孟尝君所管辖的是薛县,薛邑这个地方。其实他是一个领导者,他对于这个地方的人民,还是要尽心尽力照顾,这也是他应该尽的道义。结果冯谖提醒他,你不但没有尽道义,还给人民很大的赋税负担,很多人民都还欠他钱。其实应该多体恤这些老百姓才对。冯谖看到这一点,觉得孟尝君家什么都不缺,就缺义,所以把那些契约、借条全部一把火就把它烧掉了。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也冷静观察,现在的家庭缺什么、不缺什么?现在的家,好像不缺吃也不缺穿,还是缺义,缺亲人之间的情义、道义、恩义。真的这个社会,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的冲突,其实都跟利有关系,利就相争,能够重义轻利,很多家庭跟社会的冲突就不存在。

大家有没有观察到很多公司之间互相诉讼,告对方。一了解,原来这两个人以前曾经一起合作过,而且还是在创业之初,两个人是胼手胝足,同甘共苦。结果反而事业成功了之后,为了一点利益,最后闹僵了,就告上法庭去了。所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患难当中的时候,人贪心没有起来,互相体恤。可是福报现前,有福气了,有钱财了,人很可能在这个因缘当中起贪念,就起计较了。因为一起贪念,什么都是利,一损害自己的利益,就开始计较,就开始对立,甚至开始责备损害对方。所以孔子讲:「放于利而行,多怨」。怨恨跟冲突从哪里来的?这个「放」就是做事的一个标准都是遵循自私自利去做,一定引来别人的怨恨。都为了自己,就不顾及别人,甚至损害别人,这个就会发生冲突了。所以《弟子规》当中说「与宜多,取宜少」、「己有能,勿自私」,不要跟人去计较,多给人方便,多布施给人家,这都是义的态度。

上次的文章跟义是相当相应的。我们自己看到这个经文当中提的『德之宜也』,应该做的本分。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一生哪一些是我应该做的?我们这是古文课,不要最后上到只懂得背古文,不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是透过这些千古文章,让我们明白、贯通伦理道德,贯通所有做人的道理。我们看到这句德行应该尽的本分,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人与人相处,不会脱离五伦关系。真实的学问能够在五伦关系当中相处和谐,能够尽自己的本分,能够团结五伦,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就是真实学问。我们看我们在父子关系当中有没有尽道义?「养不教,父之过」,这是做父母的本分。我们在教育孩子当中有没有生气?气死了,不教了;气死了,早知道就不生他了。那这个话出来,根源还是想自己多,不是想孩子。这个孩子现在要赶紧把他教好,不然他的人生怎么幸福?你看,为他着想,耐性就出来了;为自己着想,火气就来了。

文章摘录自《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