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述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己有能,勿自私”。自己有才华能力,只要能帮助别人,就不要自私,要伸出援助之手。当一个人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已经修了三种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世间人喜欢财,却不知布施是财富的因。也想要聪明智慧,却不知法布施是因。也希望健康长寿,却不知无畏布施是因。所以我们对这些道理明了了,时时都能关怀别人的痛苦,自然而然就做到上天有好生之德,就能得到健康长寿的果报。教导别人,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对方,这是用劳力、经验,所以做到了内财布施。在指导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做了法布施,所以聪明智慧日渐增长。当我们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予了他,他有所成长,就能安定家庭,这也属于无畏布施。法布施同时具足三种布施,而且法布施是解决一个人的根本问题,所谓“救急不救贫”,你可以帮助他一时,但如果他的思想观念没变,可能你愈帮他,他愈依赖,就会有副作用。所以帮助一个人最根本的还是要让他接受正确的教育,从思想观念去改正,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我们要告诉孩子,“己有能,勿自私”,量大福才会大。有一位老师,他从小就很会帮父母做家事,弟弟、妹妹也是他在照顾,看起来好像很辛劳,但后来他念小学、初中、高中,念到大学,他没想要去当班干部、当领导,但往往机会都会到他的面前来。在大学,学生会主席的工作都抛给他,因为从小做事磨炼,所以办事能力特别强。不想要名,名也到眼前来。当孩子愿意接受很多的工作,很多的磨炼,这些付出绝对不会白费,而扎实了他的本事。有一次,这些老师一起在包饺子,另一位老师看着这位崔老师很惊讶的说:“我包一个饺子,他已包五、六个饺子。”因为从小做事很多,所以工作效率特别好。人绝对不要怕付出,不要怕吃苦,因为到头来得的利益最大的是自己。所以“己有能,勿自私”。
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他小时候遇到一个算命先生,他就跟这位先生说:“你帮我看看,我能否当宰相?”算命先生听了很惊讶,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口气挺大的。所以当算命先生这么一讲,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头低了下来,接着又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否当医生?”算命先生觉得这个孩子很奇怪,一开始说能否当宰相,现在居然降到当医生。就问他:“为什么你两个愿望差距那么大?”接着范仲淹就说:“因为唯有良相与良医可以真正救人。”一个好的宰相能把国家的政策处理好,可以帮助千千万万的人民,而医生尽心尽力也可以让人从病苦当中脱离。当算命先生听到范仲淹这么讲也很感动,看他小小年纪立的志向不为自己,而是为了处处帮助他人,马上跟范仲淹说:“你有这颗心,一定可以当宰相,这才是真正的宰相之心。” 因为范仲淹从小立志当宰相,当他在念四书五经时,就念出如何治国平天下,其它一般的读书人是念功名利禄,因此念出来的见地自然不一样。所以让孩子及早立志,目标一确定就可以全力以赴。而且得道者多助,当你的孩子确实发了这种利益社会的心,在他成长的过程就会有很多贵人相助。
范仲淹当官时,买了很多义田,兴义田,让他的亲族来耕作,所以他的亲族三百多人都是由他照顾。范仲淹的成就仅次于孔老夫子,他们的成就都大于历代的帝王。范仲淹的家族已经八百多年而不衰,孔老夫子则两千多年不衰,因为他们都真诚地为社会付出。
范仲淹除了在金钱上尽心尽力帮助这些亲友之外,他还盖了一个学校,兴义学,让更多学子能得到圣贤教诲,进而报效国家。范仲淹办的学校,直到清朝,考上进士的有数百个,状元有好几十个,而现在那一块地也是当地很有名的高中。“己有能,勿自私”,自然就能天下归心。而范仲淹的德行必然让他的后代子孙得到庇荫。《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人所能,勿轻訾”。当我们看到别人很有才华、能力,绝对不可轻视诋毁。当嫉妒心生起,德行就下去了,善良被控制,你每天都会郁郁寡欢。何不放开心量,做到“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以前读书人都抱持着英雄惜英雄的态度,因为难得有好人出来利益社会。我们应该成人之美,有多少能力也要尽心尽力帮他,一起成就好事。我们应抱持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团体当中要能随喜别人的善行,成就别人的善事,用这样的心胸去成就他人,我们的功德跟他就无二无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