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的效果非常大,我们今天让孩子来学《弟子规》、学德行,重点「教儿教女先教自己」,父母要先学,老师要先学。不先学,孩子不服气,学生不服气,老师、爸爸你都没做到,凭什么要求我?所以威严不是压迫下去的,是用德行来感的。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父亲这么尊重?现在的孩子是一言九顶,你给他讲一句,他跟你回九句。我们这辈子哪有这种情境发生?我们打从心底非常敬畏父亲,哪有可能做那样的言行出来?但那个敬畏不是因为父亲很凶,是父亲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我们是打从内心的尊重。
刚刚跟诸位朋友讲到发考卷的这些情境,包含隔壁的同学考得比你高,你应该用什么心态去面对;考得比我们低,你应该怎么面对。人家考得比我们低,他也很难受,「将加人,先问己」,这个时候你要安慰他,你可不能再踹他一脚,说「你看我都随便考一考,就比你高了」。现在孩子讲这种话的机率高不高?很高!跟谁学的?跟电视里面的,隐恶扬善,谁我就不说了。公众人物要对社会负责任,你讲的话到底是给社会往好的走,还是不好的走?但是我们话又说回来,这些公众人物他顾及不到社会的风气,原因在哪?原因在也没人教他。假如这些比较低级的演艺人员刚好是我们的学生,这个时候老师要学廉颇,廉颇负荆请罪。要披个荆棘,后背要流血,然后走到学生的面前:我对不起你,让你讲话这么刻薄,让你讲话这么没良心,是老师对不起你,你不能再这样了。可能这个学生会回头,你们好像都是不相信的眼神看着我。
所以很多生活的情境,完全可以启发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心态,问题就在老师有没有这样的修养?父母有没有这样的修养?有这样的修养,才有可能提起这样的引导跟观照。我们发一个考卷当中形成的这些正确态度,就是现在企业觉得这些年轻人最缺乏的心态。在台大校长公布的这篇文章里面提到,这些大学生有七个态度很偏颇,第一个缺乏谦卑,不谦虚。在发考卷当中他懂得去见贤思齐,他懂得己有能,勿自私,他就不会傲慢。再来,身段不柔软,因为高学历的光环,这其实都是傲慢的表现。再来,找借口。假如孩子考试考不好了,怪东怪西的,就从这里找借口来了。但是假如孩子成绩不好,他会觉得自己要负责任,反求诸己,然后检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下次可以再进步,他就不会找借口。而当他在这个当下,他能够去顾及到别人考不好的心情,这个时候他就不会自私;他成绩好也懂得去付出,懂得去帮助别人,他就不会自私。现在企业最希望的是懂付出的人、谦卑的人、反省自己的人、会找原因的人,会向人学习他的优点、长处的人,这都是企业家觉得最需要的人格特质。
我们刚刚念的这些心态,什么时候教?就在发考卷的时候教。结果在发考卷的时候都没有这些提醒,孩子的傲慢,孩子的气馁,自怨自艾,孩子的幸灾乐祸,很多都在这点点滴滴当中发展起来。我们刚刚说的这些心境,在吃饭能不能教?可不可以?可以教。刚刚说的孝心,吃饭的时候可不可以教?可以!他时时都会想着父母有没有吃饱,很恭敬。你看以前吃饭,孩子会用余光看看爷爷,好像饭快吃完了:爷爷,我再帮你盛一碗。好孩子!吃饭当中,孝心,时时看到别人需要的这颗仁爱心,都提起来了。现在孩子吃饭是什么样子?这一盘自己最喜欢的,夹三分之一、夹二分之一,统统夹过来。旁边的妈妈还说多夹点没关系,孩子的心性就在生活点滴当中在堕落,我们都浑然不知。然后等他二十岁的时候,说我比较歹命,孩子我也很努力教就是教不好,这个时候就不能只是怪命运。人生没有偶然的事,只有智慧才能真正让我们愈走方向愈正确。
勤俭,吃饭的时候能不能教勤俭?他连吃饭的时候都不帮忙排排桌椅,赶快出去叫爷爷奶奶吃饭了,都不勤劳。只有做一个动作,坐下来吃完、离开,都没有他的事,那他能勤劳吗?节俭,我们到大学院校去,很心痛,坐在那里吃一顿饭,没有看到一个学生把饭吃光,都是剩菜剩饭倒下去。甚至于这些大学生的心态,都觉得吃光光很没面子,能倒掉,好像我家有钱。而我们了解到学费很贵,那个都是父母的血汗钱,他完全感受不到父母的辛劳,「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我们曾经带了一群孩子,一开始问他们,请问米饭从哪里来的?小朋友说,从厨房来的。没有错。厨房的米从哪里来的?超级市场来的。超级市场的米从哪里来的?不知道,没看过。生活体验没有,我们觉得他应该知道的事他不见得知道。后来带着孩子到乡间去看人家种田,帮人家收割,或者是去插秧,让他们亲身体验.
文章摘录自《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