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详解

  蔡礼旭老师解读:
  见到别人有不好的地方,我们先不批评,先反观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错。假如有,赶快修正;假如没有,那很好,继续保持。李炳南老师有一段很好的开示,老人家提到「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见人错事」,他刚好做错事,「不指责要协助」。老人家很多的话都很有人生的智慧,我们常常能拿来观照自己的心,那进步就快了。所以见人有善要成人之美,决不可嫉妒。见人有恶不要批评,因为批评只会让人群失去和谐的气氛,所以我们应该规劝或守默,为什么要守默?时机还没成熟,跟他的信任还不够,可能我们一劝,他还以为我们在找他麻烦,或者毁谤他,这样就不好。所以我们之前也有提到,规劝他人还要先建立在哪一个基础?信任的基础。所以《论语》里面讲「君子信而后谏」,才劝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可能会跟他产生误会,这样就不好。
  「见人错事」,他已经当场做错事情了,一般的人第一个反应是什么?你搞什么?孩子很不小心把盘子打坏了,你马上霹雳啪啦像机关枪一样达达达,这样孩子会怎么样?更加内疚。所以这个时候你能够平心静气,他会体会到我的父母很有修养。当我们先一起把这个残局收拾好,他内心已经很感激了。再进一步,今天这个错事为什么会造成,我们来检讨一下,反而一件错事又能够提升对方做事的能力,甚至於做人的能力。所以当我们都是这样去存心,人与人相处就可以一团和气。
  『见人恶』,绝对不要放在心上,那是把我们最纯洁的心装了很多别人的垃圾,这样是最傻的。那有一个朋友他就提到,他说:不见人恶好困难,很困难。那他就请教释净空教授,师长就给他一个好方法,我也觉得好得不得了,他说:你以后看到别人的错,你就说都是我的错。怎么说?比方说你看到儿子不乖,你就说:都是我的错,没教好。那你就赶快教!比方说看到太太不好,你说:都是我的错,没有用德行感动她,也是我不好。假如在马路上看到别人没有功德心,你说:都是我不好,我没有当榜样影响他。当人处处看到本分,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数落别人的不是上了。所以这个方法,我觉得很妙也很受益。
  所以这是「见人恶」可以『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个改过也是相当重要的学问,所以《了凡四训》里面也提到「未论行善,先须改过」,假如我们不改自己过失,就好像你今天纵有行善,把这个行善比喻成水,你把水加到一个水桶里面去,因为我们还有恶没有改过,这个恶就是桶子底下破了好几个洞,你再把水继续加下去,大半都怎么样?流掉了。所以要先把洞补好,往后这些善才会愈积愈丰沛。
  那要改过首先要发三种心:第一个要发「耻心」,羞耻之心,第二个要发「畏心」,第三个要发「勇心」。为什么要发羞耻心?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都应该可以透过自己的修身可以成圣成贤,所以孟夫子才会给我们鼓励「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我们有那么难得的人身,当人容不容易?不容易。既不容易就要把他当好,要不负老祖宗对我们的期许,要当天、地、人三才。那怎么样当天地人三才?就是要把天地之德演出来。大地有什么德?长养万物。任何的万物它都不挑都去成就它,所以心胸非常宽广、非常平等。你看我们把最污秽的东西给了大地,结果它还把它转化成营养回馈给我们;就好像母亲一样,纵使我们大小便让母亲收拾,母亲回馈给我们也是无私的奉献。所以「地为母,天为父」,我们要把天地之德透过我们这一生好好演出来。
  诸位朋友,我们来看看其他的动物数量是人类的几倍?光是一个原始森林里面的某一种蚂蚁,一个原始森林里面某一种蚂蚁的数目加起来都超过人类的总数,你相信吗?你看平常一个这么大的蚁窝有多少蚂蚁?更何况是整个原始森林。所以我们能当人希有难逢,不可以辜负这个人身,不可以糟蹋。所以他们可以成圣成贤,我们绝对不能一生完全没有贡献,甚至於还造成家庭社会的负担,那这样就太惭愧了。所以孟夫子说「耻之於人大矣」,羞耻心对一个人太重要,有羞耻心则可以成圣贤;没有羞耻心,有可能一生沦为禽兽都不如。所以这个耻心对於一个人是否能够进德修业相当重要。这是耻心。
  第二个要发「畏心」,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而且「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掩饰得不错,其实那是自欺欺人,「日久见人心」,当人家把你看破了,到时候就一文不值。所以只要肯改过都不嫌晚,所以古代有一生造恶,临终前突然非常忏悔他一生的造作,结果还得到善终。所以罪恶纵使是「弥天罪恶,也当不得一个悔字」,懂得忏悔,懂得改过,这很重要。所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所以我们下定决心,从今以后要当圣贤的好学生,相信不管过往犯了什么过失,都可以弥补回来,也可以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这是要有畏心。
  而说实在「人生无常」,这个肉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留得住,所以改过决不可等待,等身命结束了,你想改都改不了,可能一生的恶名还让子子孙孙蒙羞。有没有这样的人?有!我们到了杭州的岳飞庙,看到了一对夫妻,谁?秦桧,你看,跪在那里让人家唾弃,已经唾弃多久了?快一千年了。而且你有没有听过有人说:我告诉你,我是秦桧的子孙。有没有?他有没有子孙?他不敢讲。所以让子子孙孙都蒙羞,那这种事我们不能干,所以要发畏心。
  再来要发「勇心」,要很有勇气去对治我们的坏习惯。所以我记得卢叔叔跟我谈第一次话,谈了两个多小时,其中有一句我印象最深,卢叔叔说:对自己要赶尽杀绝(用得词还真好),对别人要厚道三分。其实这跟我们圣贤常常教诲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同样一个意思,但是卢叔叔用的这个字眼会让我们刻骨铭心记住。所以往后面对坏习惯现前要怎么样?你不要拿刀,那我不负责任,这是形容就是绝对不能退缩。
  所以我从这一句就想到一个历史故事,就是当初在三国时代赵子龙救阿斗,把阿斗捆在怀里被几十万大军团团围住,请问他那时候只有什么念头?冲出去,要把阿斗保护好。所以我们现在要提升自己的学问,也要有赵子龙的气魄。过去的烦恼习性多不多?就像这几十万大军排山倒海而来,这个时候不能有任何退缩的意念,因为你一迟疑,本来还跨出五步,又怎么样?退回来数十步,你就会很沮丧!所以不能有退缩的念头,相信你一定可以把阿斗救出去。诸位朋友,谁是阿斗?我在有一次演讲说谁是阿斗?底下的人说刘备的儿子。这是譬喻,要保护好我们本善的心,要让它真正可以发扬出来。所以这是要有勇气,不能退缩。
  所以《了凡四训》也提到,对治坏习惯要如毒蛇啮指,像被毒蛇咬到手指头,这个时候你会不会迟疑?你会不会说要不要改?还在那里考虑东考虑西,来不及了,命都没了,马上宝刀拿下来切下去,这就是赶尽杀绝,不能让坏习惯停留半秒钟。一有念头马上怎么样?把它转过来。用什么转?我知道你们心里都有数,那也可以用经文转,用经文提醒自己。比方说要生气了,马上想到「忿思难」,马上想到「言语忍,忿自泯」。你们都知道我用什么方法吗?好,知道就好。
  我们提到「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所以也是要有改过的勇气,改过的方法。所以改过大分三项:有从事上改,有从理上改,还有从心上改。那就好比一颗毒树,你从心上改是只把它的根断掉,如斩其根,是从根本改起。所以真正一个人会修行会修身,是时时可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他能明白到起心动念的偏颇,马上修正,决不可能有偏颇的言语行为,这是会改过。

 

 

  周泳杉老师解读: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這一條是修養道德的方法的總原則。換句話說,修養道德從哪裡入手?從「不見世間過」入手。為什麼這個人不見世間過?因為他見自己過;換句話說,為什麼這個人見別人的過失?因為他不見自己過。中間有沒有僥倖的?有沒有中間的?沒有。有沒有既見別人過又見自己過的?沒有。見別人過的時候,自己必然是傲慢的,傲慢才能見世間過,自己謙卑怎麼會見世間過!謙卑是自卑而尊人,對方都是聖人、都是賢人,只有我一個人是凡人。見一切人都是聖賢,唯我自己是一個凡人,那他怎麼會去見世間過?他怎麼會去東家長、西家短?
  所以聖人告訴我們,「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這個「必」字重要,這是我們要注意的。如果評論別人評論得非常的,我們現在講說一針見血,假如說這個人的評論十分的精闢,那個「工」,我們繪畫有一種畫叫工筆畫,工筆畫就是畫得很仔細;評論人評論到骨髓裡面去了,很透徹,這個人好不好?不好,為什麼?察己必疏,他觀察自己的能力必然是不夠的,必然是稀疏的、不夠的。那我們就起高度的警覺了,我們要不要走這樣的路?我們不要走這樣的路。所以修養道德的總原則,這兩條就非常的清楚,『見人善,即思齊』,「但當法賢」,「但」就是唯一的,唯一的態度就是看到別人好的我就學,我一定學;『縱去遠,以漸躋』,「躋」就是程度,漸漸的我就會趕上他那個程度。再來,『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見到過失了,誰的過失?我的過失,「唯一自反」。末學告訴大家,這兩條只要守住,一生圓滿道德。這個不是只有儒經是這樣講的,佛經都這樣講。你看佛法,佛教的大經《華嚴經》,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怎麼樣成佛的,如何一生成佛?他守這兩條。信道修德,修方的總原則,李毓秀夫子說出來了。一切英雄所見大略相同,差不多,西方的聖人講的,跟東方的聖人講的一模一樣,沒有差別。
  你說你修行要成就,就守這兩條。沒守住這兩條,修行一生,不要說一生,千劫都不可能成就。吃虧,虧吃在哪裡?清淨心破壞了,計較別人的過失,清淨心破壞了。所以別人有沒有過失,我知不知道?我根本不知道,真的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他是不是表演給我看的?有可能!末學告訴大家,太多這種狀況。末學學《論語》就發覺到,古人有做正面的表演,也有做負面的表演,末學真的看到,誰?宰予。他是孔門十哲,言語的聖哲、賢哲,可是「宰予晝寢」,你看這麼樣的賢人,早上在睡覺。孔老夫子罵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老師罵了,我們能不能罵?我們要是罵了,我們就造業,我們不能罵。為什麼不能罵?你看,人家在表演,人家做什麼表演?負面的表演,他看到當時很多的師兄弟懈怠,可是老師沒有教育的機會點,沒有,沒有教育機會點,怎麼辦?自己做錯誤的示範,引發老師的什麼?責備,然後提起所有師兄弟的警覺心。了不起!末學覺得這是了不起,他毀譽不放在心上,他沒有看到自己將來會被人家罵,他沒看到這個,他只看到什麼?要提起別人的正念。
  你看,後來宰子又問了孔子什麼問題?「三年之喪」有沒有?他說三年之喪太久了,問孔子。我們看到這個,末學在看到《論語》這個記載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提起這種疑惑?孔門十哲居然會提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提?故意提的!他跟孔子說,三年之喪太久了。孔子說,你覺得太久了,可是你在小時候,父母給你抱三年,你才能免父母之懷,你有三年能夠為父母守喪,這個心你都沒有嗎?你心安嗎?他說我心安。故意的!老師聽到你心安,心安你就去做吧。宰予走出去,他說你看宰予不仁,老師罵了。結果這麼一罵,末學告訴大家,真的,從漢朝獨尊儒術之後,到清朝末年就沒有人喪期短過三年。末學告訴大家,這個功德是誰的功德?宰予的功德。他不問這個問題,他不讓老師這麼一罵,不讓聖人這麼一罵,這個社會風氣還能變好嗎?我們就知道,這個人怎麼樣?這個人不是凡人!你說他有過失,我們才有過失,我們就罵錯了。所以「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你看對方有錯,他真錯了嗎?他是不是另外一個宰子來示現給我看的?我根本不知道,我根本沒有辦法確定,最保險的是什麼?我就把他當成是表演給我看的,那就對了。所有的人都是聖人,你們都是老師,只有我一個是學生,只有我一個人應該改過,那就對了。末學看到這兩條真的覺得,你看聖人的話學一條就有一條的受用,信道修德,他把方法告訴我們,就這兩條。
  再來,「實學勘驗」。我們開始修了,修的時候就要時時刻刻勘驗自己,是修真的還是修假的。末學告訴大家,我們學道,任何世間做人處事接物的態度,我們就明白了。明白什麼?有高度的警覺,任何的事物只要安上一個假字就完了。什麼意思?假道學,完了;這個人假名士,完了;偽君子,完了,你看只要摻這個假,這個事情就被看破了,一文都不值,一文不值!所以勘驗,勘驗什麼?勘驗我們是真的還是假的,時時刻刻要去勘驗。你看,有了方法,再來還要有什麼?還要有試金石,還要有檢驗的試劑、檢驗的方法,看我們是真的還是假的;不是看別人,注意!這個還是後後建立在前前的基礎,這個勘驗堪驗誰?勘驗自己。勘驗自己就好,千萬不要去勘驗別人,因為別人我們根本不知道,別人的功夫我們一點都不曉得,這個要清楚。

 

 

  钟茂森博士解读:
  这条是讲见到别人不好的地方,恶的地方我们采取什么态度呢?是不是批评人家,甚至到处说是非呢?不是的。要回观返照,看自己有没有,自己反省一下。因为我们看自己的毛病不容易,看人家的毛病容易,看人家的毛病马上想到自己有没有?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自己有的马上要改过来,有则改之。如果自己没有,更要努力向上,要警觉,将来不能再犯这些毛病。所以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个人是哪三人?一个是善人,他有优点,一个是不善之人,他有很多缺点,另外一个就是我。这三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必有我师,他们两个人都是我的老师。那善人教我见贤思齐啊,努力向上啊。恶的人教我自己反观内省有没有这样的恶的缺点?有的话,赶紧改过来;没有的话,将来加以勉励,不能犯。“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三人行,不是说随便找三个人,那其中有一个人是我的老师,那就讲得浅了。这三个人是什么呢?善者和不善者,两位都是我们的老师。
  所以见善不懂得思齐,这就是叫做自暴自弃。见恶,看到自己有同样的恶处、缺点,不肯去改,那叫自欺,这些都要把它戒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