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解读: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所以为人父母假如把德行摆在前面,当然就能树立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给你的小孩。『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所以懂得不要把人生只是当作不断追求物质的享乐而已。假如为人父母都把「钱」摆在第一位,那教出来的孩子也会把什么当第一位?钱!重利轻什么?轻义。到时候他跟谁抢钱?对!所以人算不如天算。
那我们也来思考一下,真的对饮食、对衣服,甚至於居住,所有物质享受真正获得了,人的人生真的好吗?假如一个人真的一生都追求物质,然后他确实很快乐,那我没有意见,我也成全他、也鼓励他;可是问题不然,真正完全追求物质的人,他的内心非常空虚。常常跟人家攀比,比来比去,看到人家又买新车,自己内心难受的不得了,真叫自寻烦恼,自讨苦吃。所以我会跟他们说,我说:买一件很贵的衣服,快乐多久?一分钟,没这么惨!快乐三天。可能那个卡刷下去,那个月的薪水去了一半,所以快乐三天,痛苦多久?痛苦一个月。而且买回去,明天马上就穿,穿到公司里面去,跟同事说:你觉得我今天有没有什么不一样?假如遇到比较糊涂的:有吗?有吗?你在那里气得半死,我花这么多钱你都没发现,那就没有乐了!还有苦,因为苦於别人有没有看到我,时时都在患得患失。所以这种乐叫坏苦,就一下子而已,之后就是苦受了。所以人追求的乐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什么样的乐才能让一个人非常欢喜、非常充实,而这种欢喜是从内心散发出来,哪一些乐?行善最乐,还有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成长的喜悦,这都会让你、伴随著你一生有无穷的法喜。
现在的社会风气是比较虚浮,比较崇尚物质享受,很多人可能都家里很穷,都快没饭吃了,但是衣服都要买得怎么样?很漂亮,因为要穿给别人看,可能老婆孩子在家都饿肚子了,还是要打肿脸充胖子,其实这样的人生态度太虚伪、太虚假了。
一个人他会打从心里真正尊重你,绝对不是因为你口袋里有很多钱,是不是这样?绝对不是。当你口袋里有很多钱,他对你很有礼貌,那是对谁?对钱。等你口袋的钱都给他了,那他对你可能态度马上就转了。所以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为什么小人之交会甜如蜜?因为他是有所目的,所以他就会竭尽所能的巴结你、谄媚你,很多人都在这种情境之下,还以为这些人对他如此的看重,如此的尊敬,到最后可能就中了小人的诡计。为什么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君子是以德行与朋友相交往,所以在交往的过程会淡中有真味,决不可能每天跟你腻在一起。因为彼此都很清楚,我们都有为人子的责任,我们都有为人臣的责任,我们都有为人夫、为人妇的职责。所以各自都有很多的本分应该尽心尽力去做,怎么可能整天跟你耗在一起。一定会说:都已经八点多了,你不是要回去跟你儿子讲德育故事吗?赶快回家。所以这个「淡中有真味」,淡中含有彼此互相的关怀,互相的体谅在其中。
所以确确实实物质的丰沛并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甚至於为了追求物质,可能让自己陷入一个无底的深渊。所谓欲是深渊。我们昨天也提到,花了大把的钱去买一件昂贵的衣服,快乐多久?三天。痛苦多久?可能那一个月都要吃泡面,把身体搞砸了。假如看到一台名贵的跑车他就动心了,去买了一台名贵的跑车,快乐多久?快乐一个月,快乐两个月。而且在那一段快乐过程,你的太太被打入冷宫,那台车变什么?变大老婆。每天在那里擦车,都把太太视若无睹,快乐一、二个月,但是那个贷款一付要付多久?可能要两年,可能要三年,所以那一段时间你可能痛苦在付贷款。而且说实在的,当一个人很喜欢去追求这种名牌,这种昂贵的东西,比方说他开了半年、开了一年,突然又看到有新款出来了,他看到别人又开的款式比他还新,他会怎么样?他的心又有点不平,又很心动要再去买新的。所以往往贷款还没付完,又要有新的支出,又要去买新的款式,可能一生都会变成物质的奴隶。不只自己变物质奴隶,可能连家里的人都被拖累进来了。
很多人觉得要买一间豪华的别墅,他才显得自己有身分,有没有这种人?有,我们老祖宗提醒「万贯家财」,一天吃几餐?「日食三餐」,你何苦来哉去追求这些很虚浮的东西。万贯家财,日食三餐;「广厦千间」,你房子纵使有一千间,晚上躺的时候躺多少?夜眠才六尺。所以其实人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其实是非常少的。所谓知足常乐,你知足生活就非常轻松、非常简单,对你的身心都是很好的方式。所以我们也要从中体会到,比方说你常常很注重吃,都要吃得很好。我们可以想一下,比方说在过年以前,我们常常会接到很多的喜帖,所谓有钱没钱,娶个老婆好过年。结果接到这么多的喜帖,曾经我也一个礼拜去吃了三次的喜宴,三次,吃到第三天你有什么感觉?都快吃不下去了,都是这么样大鱼大肉,这么多油腻的东西比不上清淡的豆腐、白菜吃得轻松愉快。
在很多人他追求很高级的住宅,很可能是怕在与人交谈当中不能说,比方说对方有说:我在某某地方有一个豪华别墅。当他听到了,别人有,我没有,内心就很不是滋味。所以自己就很努力赚钱,日也做,晚也做,终於买了一间别墅。好,那一年去住多久?一年可能去个三次、五次,一次住个二、三天就回来了。但是他还要请一、二个人去帮他守这一间别墅,请的这些人一年住多久?每天都住在那里,所以是他在享受这一间别墅。所以诸位朋友,到底谁才是真正有福报的人?谁是有福报的人?请来的佣人有福报,那主人必须辛辛苦苦的赚钱来还这个贷款。所以确实我们要好好的去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真正对我们的身心有很好的发展,有很好的一种调节,不要追求虚幻的物质享受。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德才兼备」。德在前,才在后,所以这一句成语也告诉我们,德跟才孰为重?德才兼备,所以德更比才重要,还比才重要。在近代有一位书法家被尊为当代的草圣,叫林散之先生,日本人对他的书法非常尊重,日本书法家到中国来,都会到他的家去给他行一个礼,非常佩服他的书法,也佩服他的为人。林散之先生曾经就说过:有德有才会爱才,无德有才会嫉才(会嫉妒人家),有德无才会用才,无德又无才会毁才。所以我们假如要请员工要怎么挑?要挑有德有才,不然最起码也要挑有德无才。因为他有德行,懂得包容,他会去欣赏别人的才华,他知道「见人善,即思齐」,他就懂得去珍惜这样的人才。
但是假如无德而只有才华,那必然会嫉妒他人;假如连才都没有,那就会毁才。所以在春秋战国,在秦国有一个宰相叫李斯,他是无德有才,所以看到有才华的人他很嫉妒,所以他嫉妒他的师弟韩非子,还陷害韩非子致死。不止陷害韩非子,还陷害读书人,所以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把历代很多圣贤的教诲一并都烧了,这个罪业太大了。后来李斯也没有好下场,跟他的孩子都受到腰斩东市的刑法致死。这是无德有才会嫉才。所以我们培养孩子绝对要先重德行才行,假如不重德行,我们把孩子的才华培养得再高,他的人生绝对不会幸福。因为嫉妒别人,内心一定很痛苦,而且嫉妒别人也会形成他人生很多的障碍,别人也会同样嫉妒他,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谨慎的地方。
我认识一位书法家,他叫李传军,这个李老师他就曾经去担任书法的评审,结果发现这些学生的作品肯定是老师代笔的,这个现象有没有?那我们父母跟老师假如做出这样的行为,事实上并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误导小孩。这也是误导小孩,让他觉得只要能够达到目的都可以不守规矩,不择手段。那这已经在孩子的心灵当中种下很不好的恶因,往后就可能因为违犯规则、违犯法律而触犯法网,人生都有可能因此而毁了。所以这个「德」才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根基,不扎好很危险。就好像一棵大树,你根不扎好,它的树干长得愈高,树荫长得愈大,迟早有一阵风吹过来就会连根拔起来,这样的情况可多的。所以一个人的罪业都是盛时所造,等到他飞黄腾达,没有德行就会干出很多错误的事情。所以后来李老师就坚持要把这一些老师代笔的要剔除在外,让这些真正自己写的孩子能够受到肯定。
这一位李老师也曾经跟我说过,他说他曾经去找过非常多的书法老师,也花了很多钱向他们求教,结果都没有学到真本事,都没有,绕了一大圈,他已经是穷困潦倒都没什么钱了。结果因为他有这一分要传承中国艺术的使命感,所以皇天不负苦心人,最后遇到了他的书法恩师。结果他的书法老师不只没收他钱,还让他住在家里跟著他学习。所以诸位朋友,您要让你的孩子学到真本事,绝对不见得一定是花大把大把的钞票,假如这些艺术家都要要你这么多的钱,其实已经透露出来他是德多还是只有才华?当一个人无德有才华,他的才华、他的艺术境界绝对会遇到瓶颈而上不去,因为艺术也是一个人心性的一种展现。为什么很多艺术作品能够感人至深,这些都跟他的心境、他的仁慈、他的这些修养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当这一位李老师他遇到他的书法老师,就把很多非常重要的心法技巧都教给他,当他的老师教完他,就对他说:假如你没有真正的德行,我把这些才能教给你,我是害了你一辈子。他老师接著说:因为这一些才华教给你,你很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就会名利双收,而这个时候将是你人生危险的情况出现了。这个时候你又不知谦卑,就会招来很多的嫉妒;你又不知节约自己、勤俭自己的生活,可能就会养成挥霍的习惯。所以我们也看到很多艺术界的人,也都是曾经红极一时,结果很多晚年也是非常潦倒,那都是养成了这些奢华的习性。所以李老师对他老师这段话非常的深刻的领受,所以都谨遵老师的教诲处处谦卑。他才三十三岁,已经得到好几次的大奖,而且也常常义务教学。我曾经也请他到海口帮我们指导写书法,整整去了一个礼拜,他是分毫不取,甚至於还拿了大把的笔去送给我们海口的这些老师。所以德重要,德行是万福的根基,而这个福才能立得安稳。
老子当初要离开的时候刚好遇到一个官员,这个官员就问老子,他说:我有两个儿子,我不知道以后应该靠哪一个?那老子就拿了一把钱放在桌上。然后就对他两个儿子说,先对他的大儿子:你只要打你爸爸一下,这些钱都是你的。这大儿子比较憨,他就低下头说:不行,怎么可以打父亲。他宁死不从。那接著老子又对他的小儿子,这个小儿子聪明伶俐,脑筋转得特别快。所以一般的父母会觉得哪一个孩子比较好?可能到处都夸:你看我这个小儿子多聪明。结果老子就跟他说:你只要轻轻打一下,这些钱都是你的。小儿子马上过去打一下,赶快把钱收到口袋里面去。老子就对他父亲说:现在你知道晚年应该靠谁了。
后来这一位官员去世了,确实是他的大儿子在晚年照顾他,他的小儿子到其他地方去做生意。结果他父亲的死讯传到了这个小儿子的耳里面,小儿子说:我这个来回又要一段时间,不知道又要少赚多少钱。后来连他父亲的丧礼都没有参加。所以老子他很有智慧,可以从小孩的行为当中推出他的存心,因为「重利者必轻义」,只要跟他的利益有冲突的,他一定会先不关心,一定把利摆在第一位。所以一般的人他对小孩可能都觉得那个聪明伶俐的特别欣赏,但是往往晚年都是那些比较老实的孩子在照顾。
我们也曾经听说,一位母亲生了三个孩子,老大、老二都大学毕业,老三高中毕业。后来的结果往往都是第几的儿子照顾她?反而书读愈多愈自私,只为自己著想。我们也看到很多的父母把孩子栽培到国外去念书,念到最后也没有回来照顾父母终老,往往一去不回来了。有的在那里娶了太太,父母还要打老远去探望,甚至於住了一段时间要离开了,这个媳妇还会拿出什么?那真是父母可能会吐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不如不要生好了。所以孩子不长德行,真正会气死父母,真正会贻害家庭、贻害社会。所以我们教育孩子要高瞻远瞩,要以德为本。
周泳杉老师解读: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時時刻刻拿這兩把尺來衡量自己,第一個,我們志道有沒有真切,真的還是假的,從哪裡看?從德學、才藝看,從這個看。如果我們是道心很堅固的,他會不會去趕流行?不會。你看子路,「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你看子路穿著很破的衣服,跟穿得很高級的、名牌的,有什麼名牌?義大利名牌的襯衫,還有拿著LV的包的人站在一起,子路一點都不覺得羞愧。為什麼?人家心不在那裡!人家的心在哪裡?人家的心在道上,他看的都不是表面的這些東西,不是這個東西,他看的完全都是什麼?都是道德。所以『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他只有在德學才藝上怎麼樣?砥礪自己,只有在德學才藝上加強自己。德學才藝不如人家覺得慚愧!「一事不知,儒者之恥」,他覺得慚愧,道心非常的真實、非常的切實。
再來,『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勘驗!你看這個人「心不暇欲」。不暇,什麼是不暇?沒空!他的心沒空搞什麼?沒有空搞五欲六塵,他沒有空。所以他不會把注意力放在我要穿什麼樣的衣服,我要穿什麼樣的鞋子,我要開什麼樣的車子,他不會把心放在這裡。問題來了,大家要會聽,不要走出去,穿名牌的,那都是假的;開好車的,那都是假的,錯了,那也錯了。我們要了解到很多人,你說穿名牌為誰穿的?為對方穿的,這是對的,這就對了。為什麼?接引眾生。有沒有這樣的需要?有。末學告訴大家,雪廬老人在世的時候他就告訴我們,他說我在家裡都穿得很破爛,可是我出去的時候一定穿得很闊綽,為什麼?尊重對方。出去的時候老人家都有一套衣服,專門穿出去的,在家裡就把它收藏起來,出去的時候就穿那套衣服。為什麼?讓別人看起來怎麼樣?很舒服、很整齊,整整齊齊的,「衣貴潔,不貴華」,他就留了一套衣服專門穿出去的。那我們就曉得為什麼?恭敬對方,對了,這就對了。所以這些都是什麼?都是心法,不是說看外表怎麼樣,因為外表我們根本看不出來,根本不知道,你根本不能從外表去衡量,為什麼?因為他的心境我們看不到,真是看不到。所以「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真的看不出來。
末學告訴大家,看走眼的往往都有,很容易看走眼,末學舉一個例子給大家聽。顏淵顏子因為有一次跟著老師「在陳絕糧」,在陳國遭遇到兩國的軍隊給他包圍了,怕孔老夫子到了楚國去,讓楚國強大起來,所以就不讓他走。包圍了多久?七天,七天七夜沒有飯吃。受得了嗎?挺得住嗎?這個是功夫。很多人看不相信,末學相信,為什麼相信?我們有個朋友斷食斷了九天,沒事,他只喝白開水。斷食斷了九天,沒事,我們親眼看到的。所以我們從歷史上記載,我們相信七天,孔老夫子弦歌不絕,唱歌,樂天知命。結果弟子好不容易去找到一小袋的米,要給這麼多的師兄弟吃,所以不夠,煮粥,叫誰去煮?顏子就去煮粥。煮粥的時候,因為當時他們在的地方很破爛,這個破爛的場所,他就在廚房裡面煮粥,沒有人看到。結果上面這個茅房,我們知道水蒸汽上去的時候,茅草屋的這個土壤本來是乾乾的,現在濕濕的了,就怎麼?掉下來了,有一塊就這樣掉下來,就掉在粥裡面去。怎麼辦?你看,一顆老鼠屎都壞了一鍋粥。顏子德行很好,他就知道,你看這一鍋粥壞了,那不就毀了嗎?所以立刻就用鍋鏟把污染的這一塊撈起來,立刻就撈起來,第一時間就把它撈起來。撈起來之後怎麼樣?你把它丟了,可惜!好幾天沒吃飯了,所以他怎麼樣?順口就把它喝進去,自己怎麼樣?吃虧,吃那個最不好的、污染的粥,他就把它喝進去。
結果就那麼巧,廚房的那一端,正好誰走過去?子貢走過去,結果從窗戶的那個縫就看到,就這麼巧,就看到了顏回喝粥。不得了,見未真!他馬上跑去老師那邊跟老師講,他說「仁人廉士,窮改節乎?」他說一個德行好的人,好得不得了的人,在他最困窘的時候,他也改節嗎?子貢很會問話。子貢一問,孔子知不知道?孔子知道,他知道這個人來問這個話,他意在言外。他就跟子貢說,會改節的怎麼能稱得上是賢人、怎麼能稱得上是節士?不可能,那個不行,不是的。繼續又問,你有什麼話你就講。子貢就說,我看到了有人偷喝粥。孔子就知道,煮粥的人是誰?顏回。孔子有沒有輕信讒言?大家要知道讒言之厲害,讒言厲害。如果我們聽到有人在那種情況之下,七天沒吃飯,有人偷喝粥,會怎麼樣?一定是氣昏了、氣炸了,馬上奪門而出,跑到廚房就說,顏回你有沒有偷喝粥?你太讓我失望了。孔子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就不叫孔子了。
末學告訴大家,孔子不疾不徐,他說好吧,師兄弟們跟我一起,我們去探個究竟,所有師兄弟都去。他一看到顏淵的時候怎麼問?他問說,昨天晚上我夢見了我們的祖先,大概是因為我們快要突圍了,我夢到祖先之後,我們就化到了這麼多的米,我們可以飽食一餐。我們要感恩我們的祖先,所以等一下顏回把粥煮好之後,我們先祭祀祖先。顏回一聽到這個話就稟報夫子,他說夫子,這鍋粥不能再祭祖先。為什麼,為什麼不能祭祖先?他說我喝過了。為什麼你喝過了?因為剛剛有掉下來的灰塵,我怕把它丟掉可惜,所以我就把它順口喝下去。這麼一說,子貢在旁邊怎麼樣?十分慚愧,人家不是偷喝粥,人家還是出自於一片的至誠。
末學告訴大家,不聽讒言,你看怎麼做到?再來,孔子如果沒有對顏子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不可能這樣問,一定會問說你有沒有偷喝粥?一定是這麼問的。末學告訴大家,如果孔子這麼一問,我們看看顏子會怎麼回答?顏子會說有,我偷喝了粥,他必然承認。為什麼?賢人絕對沒有一個念頭想讓對方難堪,他一定知道有人去告密,他一定概括承受所有的罪過,他不會讓別人覺得慚愧。所以你看問話重不重要?重要!末學告訴大家真的,如果孔子不這麼問,就成為千古懸案,沒有辦法破案,這個案子永遠沒辦法破,沒辦法水落石出。你看聖賢那個心跟心的相應,末學感覺到十分的佩服,他們沒有誤解,他們真正達到了和合的那種程度,沒有誤解、沒有誤會。這些態度,沒有學聖人的經典,我們怎麼學得到?學不到。所以這裡你看,他的內心當中根本都沒有放在欲望上面,他能做到,心不暇欲,實學勘驗,你看勘驗。
所以一個修道人必然是過的什麼生活?物質生活享受最低的生活,需要的就好,再多餘,再多餘可以布施出去。這是原憲問孔子的,因為孔子在當魯國司寇的時候,他的學生都出來做官,為什麼?幫助老師。孔子給他的俸祿,原憲覺得太多了。他說你覺得多是吧?「與爾鄰里鄉黨」,你可以布施出去,你可以給你的鄰居,你吃不完給鄰居。他們就是這個態度,心根本不在五欲六塵上面。換句話說,我們就了解到,現在修道困難!為什麼?因為現在是資本主義社會。現在社會的發展,有一種說法就是刺激經濟、刺激消費。怎麼刺激?那我們就知道,講刺激消費這個是包裝,這個就是很好的包裝。它為什麼這麼包裝?引誘我們上當,把我們道心給破壞了,這個確實也很嚴重。所以這是實學勘驗。再來,「道業輔翼」,我們修道不能沒有輔助,誰來輔助我們?朋友,所以道業的輔翼就是交友。
钟茂森博士解读: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这里讲的是我们跟同学在一起,看到人家在德学才艺,这四个方面有比我好的,那么自己要加把劲,向他们学习,努力提升自己,迎头赶上。这个“德”,就是道德,古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是八德,做人基本的八德。孔子也有五德,是孔子的学生赞叹老师的,说孔子有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德都是我们应该很好地去修养的,这种叫圣贤的品德。“学”是学问,包括知识,对于这些圣贤教育,我们要努力去学习。“才”就是指才华、才艺、才能。“艺”是这种技艺,艺术。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好好地去努力提升的,所以人要懂得好学,“好学近乎知”,好学的人就跟智者相类似了。如果不好学,看到别人都比我们强了,我们还自甘堕落,不肯加以勉励自己,不肯提升,那自甘堕落是很可耻的。我们“知耻近乎勇”,懂得我们不如人,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应该迎头赶上,这是真正的勇猛。所以在学佛的道路上,我们看到古来祖师大德,他们成就了,看到现前的老法师,看到我们身边的同学很努力,他们都上去了,而我们还在这底下打转,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不如人,当自励啊!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这里是讲衣服上面,饮食上面,如果不如人家的好,不要悲哀难过,为什么呢?因为真正学道的人,真正有品格的正人君子,他所羡慕的不是这些衣服饮食,他所羡慕的是人的德学才艺,他所羡慕的是道。所以古人讲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假如自己没有道,没有德行,没有学问,这才令人堪忧,不会因为衣服不够华美,饮食不够好而难过。我们现在走上圣贤教育的路子,谋的是道,哪怕是贫穷,哪怕是衣服饮食不如以前了,心里决定不能起丝毫的难过,真正把心放在道上,一切都交给佛菩萨,让佛菩萨来安排我们的前程。不但只是自己的生命交给佛菩萨,连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给佛菩萨,那将来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是读书人,想要学习圣贤之道的人,他立志求道,还会以衣服饮食不好为耻,还有这样一种心态,孔子说“不足以与之议也”,不要跟他讲话了,这种人根本没有把心放在道上。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就知道如何来摆正自己的心。当我们的心放在道上的时候,我们从正法里面,从圣贤的典籍里面,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这叫“法乐”。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是真实的喜悦。内心里涌出来的那种快乐。衣服、饮食不好,不足以为忧也。
《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他用《菜根谭》三个字就很有意思,他咬的是菜根,但是他讲的都是这么智慧的话,乐在其中。他说世人、凡夫俗子“只知名位为乐”,他只知道名闻利养乐,他不知道“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啊。当我们没有名闻利养的时候,穿得很朴素,吃得也很朴素,这里面有真乐,这是一般凡夫世人所不知道的。世人“只知饥寒为忧”,他只为饥饿啊,寒冷啊,没衣服,没饮食时而忧,可是他“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当一个人他不懂得饥寒的时候,可能他挥霍无度,生活不检点,就在这种腐败当中迷惑颠倒“造业”,这是最令人忧虑的。这种忧虑,他自己不明白,但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看得清楚,将来他要堕恶道,这是真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