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次第要专,然后也有一步一步如何去踏,在《三字经》当中告诉我们「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四书完以后再读五经,这是一个次序。而当我们真正能领受四书的教诲,其实整个中国文化的梗概你已经掌握得非常清晰了。你能够把四书的教诲真正去落实在你的家庭、工作、处世当中,您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可以弘扬中国文化的能力。先不要想说还要看多少东西,先把这些最根本、最纲领的先掌握清晰,因为学习最怕急躁,欲速则不达。
那我们常常有听到一句话叫「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请问我们《弟子规》读了几遍?我们《无量寿经》读几遍了?有一个朋友,老和尚说《无量寿经》要读三千遍,他很认真去读了三千遍,读完以后又去问老和尚,「老和尚,我已经读三千遍了,接下来要怎么样?」老和尚说再读三千遍。三千遍的用意是要让他读诵受持,然后要做,要演出来,就是没有演出来的人才会再问接下来要干嘛?他都没有去转经,把经典的教诲做出来。而在古代六七岁的孩子到私塾去,读很多句子他会有所领会,而我们现在六七岁的孩子读这些经文不只没有所领会,还会不耐烦、不想念,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其根本的原因在哪?因为古代六七岁的孩子从小知书达礼,在家里非常有礼貌,又恭敬,又勤劳,心又很清净,内心又很忠厚,这样的存心跟经典的教诲相当的什么?相契,所以当他进入私塾开始读这些经典的时候,心又定下来,很容易就会开智慧了,就会「其义自见」。可是现在的小孩有没有他们这些根基?没有,小时候也不教礼貌,也不教勤俭,自己的行为跟这些经典都背道而驰,再怎么念,念不出意义出来,不要说小孩了,我们现在也是一样。可是很奇怪,当我们的行为真正,比方说你去落实了《弟子规》,落实了三成,落实了五成,你再拿起以前读过的经典,保证你会有一种感觉,体悟不同;再来,连你念那一句佛号你也会觉得不一样,因为你的心已经提升了,心行一如,只要你的行为有落实圣教,你已经跟圣贤的存心接近了。
而这一个「小学终」,《小学》应该是在家庭教育里面落实的。《小学》是朱熹朱夫子编的一本书,内容就是教孩子如何尊敬长辈、洒扫应对进退的道理,而这个部分都没有学,这一代的孩子根基都比较差,我们就必须再来补这个《小学》。而《小学》是宋朝的书籍,离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有几百年,将近快千年,其中很多的遣词用句跟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有差距了,我翻了一下只能懂个六七成,那给现在的孩子那更是看不懂。后来我跟《弟子规》比照了一下,我相当佩服清朝的李毓秀夫子,因为《弟子规》是他编的,他是依据孔老夫子那一句重要的教诲,在学而篇里面「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圣教的七个大纲领抓出来,然后抓《小学》里面最重要的教诲把它编进去,所有《小学》里面重要的这一些做人处事的方法、态度他都抓出来了,因为有他的智慧我们才得以拿到《弟子规》进而受到利益,好。
文章摘录自《幸福人生讲座》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