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包咸的注解,包咸是汉代的大儒,说「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礼乐」。『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就是讲到如果人已经没有仁心,那麽他不可能真正行礼乐的。《礼记.儒行篇》中说,「礼节者仁之貌也」,「歌乐者仁之和也」。礼节其实是仁心的一种表现,貌就是表现的样子。有仁心,必定外表有礼节,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些歌乐都是表现和谐的,乐,实际上它是要表现和谐的这种艺术,所以称为仁之和。

 

 

 

《朱子集注》当中引程子的话,「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说明仁是根本。仁者,仁,仁义礼智的仁,就是天下的正理,所谓天理。《论语》当中对仁的解释有多个方面,从多角度让我们去体会仁。仁是一种境界,圣人的境界。这个仁是人字边一个二字,就是两个人。粗浅的解释说,这两个人是我和别人,想到我自己就要想到别人,这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这是讲仁。讲深一个层次,二人是一体,合起来才称为仁,分开了这就不成仁,所以仁是讲一体,我和人一体,我和宇宙一切万事万物都是一体,「我」是自己,自己以外的是宇宙一切万事万物,跟我合为一体,这是仁。这是真理,宇宙本来是这个样子的,只是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把这宇宙割开来成为二,把本来一体现在分开了,分别我相、人相,从中产生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这就不仁了。

 

 

 

所以,孔子制礼,制定礼乐,实际上孔子制定的礼乐也是周公的礼乐,他只是在恢复周公礼乐。周公是圣人,圣人制礼乐也是按照宇宙的真理、天下之正理而制定,都是在表现天下的正理,目的是让我们回归到仁这个境界上。所以礼乐的根本在仁,换句话说,必须有这个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所以,失了正理,就失了仁,「则无序而不和」,无序就是无礼。礼就讲一个序字,「礼者,天地之序也」,序是秩序;音乐,天地之和也,所以无礼无乐,不就是无序而不和,没有秩序、不和谐了吗?礼乐根本没有了,只存形式,那已经不真实,没有效果了。

 

 

 

雪公老人讲,仁是「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也是讲这个意思。礼是讲「谦让敬人」,这是礼的精神,对自己而言,我们要谦让,对别人要恭敬。乐则「须八音克谐,无相夺伦」,音乐,真正的音乐,它的精神是和谐,就是使伦常和睦,互相没有争夺,没有矛盾、冲突。如果人不讲仁,仁道,没有仁义,他自然没有谦让敬人的美德,自然没有和谐无夺的美德(无夺是不争,和谐不争),他肯定会争了,在形式上用礼乐,也就没什麽实质的意义了。所以孔子这里评论,人而无仁,奈此礼何,礼有什麽实质意义?人而无仁,奈此乐何,讲乐又有什麽意义?所以「不仁之人,必不能行礼乐」。

 

 

 

雪公又引皇侃的注疏说,「此章亦为季氏出也。季氏僭滥王者礼乐,其既不仁,则奈此礼乐何乎?」皇侃这里特别点出来,这章是孔子特别指季氏说的。实际上包括三家,三家都是严重违礼,所以孔子说这个话。他举出「季氏僭滥王者礼乐」,僭是僭越、违越,滥用天子礼乐。他自己只是卿大夫,比天子要降两级,竟然用天子礼乐,狂妄到如此程度,其心不仁。其心不仁,他用这些礼乐又有什麽实质意义,不就是招圣人痛骂、耻笑而已吗?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