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这个人,根据郑康成注解说他是鲁国人。在程氏《论语集释》这部书里面,程树德先生说林放是孔子弟子,他也是有考证。我们对林放这个人,因为文献不多,所以了解不是很周到,只知道他是一个鲁国人,大概是孔子的弟子。他向孔子请问礼的根本,孔子还没有回答他之前,先讚叹他说,『大哉问』,就是你问得太好、太妙了。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大小之大那个大是相对的,这个大是形容词,形容尽善尽美,你问得太好了。然后孔子略举出礼和丧这两方面,来给林放解答礼之根本。中国古圣先贤的学问都重视根本。譬如说我们造酒用水来造,所以酒的根本是水;又譬如说百川归海,河流是海的根本。所以,在祭祀的时候,我们供酒实际上只是供白水,是供酒的根本,不是真正供酒;祭海神之前,我们先祭河神,这也是重视礼的根本。

 

 

 

《朱子集注》当中说,「见世之为礼者,专事繁文,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故以为问」。这是讲林放为什麽会请问夫子礼之根本,是因为他见到世间人在行礼,这些礼仪搞得可能很繁琐,都是形式化、表面化。这个「文」是形式化、表面化。看到这些人,好像不能说他不知礼,但也不能说他真正知礼。为什麽?因为根本不在了,他那种礼完全只是表面形式。所以林放在这里向夫子请教,到底什麽才是礼的根本?这是问到礼的实质了。

 

 

 

孔子回答他,先讚叹他是「大哉问」,问得好。朱子解释说,「孔子以时方逐末,而放独有志于本,故大其问。盖得其本,则礼之全体无不在其中矣」。孔子也是了解到当时的时弊,都是什麽?舍本逐末,对于礼也是如此,都搞形式,而忘记了根本。而且,大概没有人去请问孔子礼的根本的事情,这个问,别人没问出来,唯独林放他问出来了。为什麽?因为他有志于本,他不是只想学礼的表面形式,而是想真正得到礼的实质精神。有这样的志向,孔子当然非常欢喜,所以讚叹他这个问问得好,因为,得到了礼的根本,礼的全体都能得到。本得到了,枝末当然自然得到;如果放弃了根本,追求枝末,根本失去了,枝末也是会失去的。

 

 

 

孔子在这里答覆林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就是与其奢华,宁愿节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讲丧礼,与其是和易,宁愿要哀戚,夫子举出礼和丧这两方面。丧也是丧礼,所以这里讲的礼,就应该理解为跟丧礼相对的,丧礼之外其他的礼,这是包含在礼这个方面,然后把丧礼单独提出来。这里讲的礼注重根本,如果是奢侈、奢华,往往就变成务虚、形式化,而那分诚敬的心就失掉了。譬如说祭祀的祭礼,「祭神如神在」,要有十分的诚敬心,这是礼的根本。如果只是摆出很多祭品,搞得非常富丽堂皇,祭品也是多种多样,搞得非常热闹奢华,这就把诚敬心给失掉了,这就失掉了根本;倒不如宁愿节俭一点,节俭还不至于把诚敬心失掉,还可以得到礼之根本。所以讲「与其奢,宁俭」。

 

 

 

丧礼也是这个道理,「与其易,宁戚」。这个易,根据包咸的注解说,「易,和易也。言礼之本意失于奢,不如俭。丧,失于和易,不如哀戚」,所以「丧,与其易」的易字,包咸认为是和易。当然,古注有其他多种的解释。和易的意思就是和顺而有条理。我们知道,丧礼,做为儿女为父母行丧礼,儿女心中是非常哀戚的,非常痛苦、悲痛,很可能这丧礼都没有条理。如果办丧礼我们只求非常有条理,好像办一般事情一样,非常注重很多的细节,看起来是和顺有条理,这是易,但是这个不合人之常情。在那个时候悲痛得怎麽会想起这些小的细节?很可能就没有那麽条理了。所以只求条理,往往会失掉哀戚的根本,哀戚实际上是一种孝心,所以倒不如哀戚可以得到根本,是讲这个意思。《朱子集注》当中解释这个易,他当治字来解,他引用《孟子》「易其田畴」,这是治、治理,也跟这个很有条理意思相彷彿。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