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这也是孔夫子的感慨。八佾这篇都是在讲礼,礼乐。夫子当时是看到天下礼崩乐坏的情形,感慨。这个『禘』,刚才讲到是天子祭祀宗庙的大祭、祭祀。鲁国始祖是周公,周公姓姬名旦。因为周公辅佐成王功勋很大,所以周成王特别赐周公这种祭祀,祭周公用天子的礼乐。所以鲁国里面的周公庙都用天子的祭礼,这个礼就是禘礼,这是在《礼记》许多篇文里面都有讲到的。禘礼,祭天子的这种祭礼,在鲁国是专门祭周公。
『自既灌而往者』,这个灌,孔安国(汉儒)注解说,「灌者,酌郁鬯(音欲畅),灌于太祖,以降神也」。这是讲到用那种叫郁鬯的酒,鬯就是祭祀用的酒,它用郁金草合着黑黍酿成的,有浓郁的香味。用这种酒来求神,把这种酒灌在地上,洒在地上来求神,是在太祖庙里面去求神。孔子说鲁国的禘礼,自灌以后,灌礼之后,我就『不欲观之』,我不想去看。必定是孔子有他不想看的原因,到底是什麽原因?先儒解释有不同的说法,大体来讲有三种说法,我们都可以参考。
第一种是孔安国的注解,说「既灌之后,列尊卑,序昭穆。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不欲观之矣」。昭穆,就是指在祭祀的时候这些祖先排列的次序。当然是要有先后的顺序,太祖(始祖)摆在中间,左为昭,右为穆。昭穆,这是讲次序不能排错,依次排列。排错了,就使尊卑、长幼、上下这个序位搞错了,这就乱了礼。在禘礼当中,用酒灌地来降神之后,要「列尊卑,序昭穆」,次序这时候要排得非常如理如法。可是鲁国逆祀,这个顺序排错了,这里讲到「跻僖公,乱昭穆」,这个僖公就是鲁僖公,他跟鲁闵公都是鲁庄公的儿子。我们前面讲到,鲁庄公是鲁桓公的儿子,是长子。鲁桓公有四子,鲁庄公是长子,后面的三个儿子分别就是鲁国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排下来的。庄公的儿子有两个,一个是僖公,一个是闵公。僖公是庶子,就不是嫡生的,不是正室所生,是庶子,他比较年长;闵公是嫡子,比较年幼。当时庄公立闵公为君,立嫡子为君,等到闵公死了以后,僖公才被立为君。所以僖公虽然年长,但是排在闵公之后。所以在列神主牌位的时候应该先列闵公,因为他是先君,僖公是后君。但是后来鲁国人,有一些臣子为了讨好僖公的儿子鲁文公,就把僖公神主位升到闵公之上,这叫「逆祀」,把顺序搞逆过来了,所以这叫「乱昭穆」,这就不合礼了。因此孔子说「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想去看,这已经乱了礼。这是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是朱子的《集注》,引唐朝的大儒赵伯循说,「鲁之君臣,当此之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自此以后,则浸以懈怠而无足观矣。盖鲁祭非礼,孔子本不欲观,至此而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发此叹也」,朱子的解释也有道理。他说鲁国的君臣在行禘礼的时候,就是去祭祀宗庙,祭祀周公,在行祭礼的时候还有诚意,「诚意未散」。祭,关键是诚,诚是根本,诚敬。有诚敬心,虽然有一些不符合礼(像前面孔安国所说的乱昭穆,逆祀),这还可以看一看,就是还有些诚意。自灌之后,当行用酒灌地求神这个礼的时候,这已经懈怠了,这个礼还没完,已经懈怠了,就是诚意没有了,那真的无足观也,就没什麽可看的了。这是讲到鲁国虽然他祭祀里头有些不符合礼,只要有诚意,还可以看得过去。本来孔子就已经不想去看,因为他里面是没有按照正礼,真正的礼来做。有诚意,还可以看一看;但是又没有诚意的时候,这是失礼之中又失礼,所以孔子说我不欲观,有这种感叹。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