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一段是孔子评论当时礼的状况。朱子的《集注》中说,「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这是给我们破字释词,明白这些基本词句的意思,然后我们去体会孔老夫子当时的这种感叹。杞,当时周朝的诸侯国杞国,是属于夏代之后,夏朝的后裔被封在杞国。宋是殷商的后裔,所以宋国是殷之后。夏、商到周,这叫三代,三个朝代。因为杞国是夏之后,所以要了解夏礼,夏朝的礼,最好是到杞国;宋国是殷商之后,要了解商朝的礼,最好到宋国。孔子在这里讲,『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夏朝的礼,孔子说他自己能说得出来,但是要取得证明,这个「征」是证明的意思。证明孔子治学态度非常的严谨,言必有据,一定要有根据、有证明才能说。孔子要找夏礼的证明,当然他要去杞国找,但是他说,然而「杞不足征也」,杞国已经不足以为证明了;殷礼,殷朝的礼,孔子能说,但是也要证明,而殷朝的后代宋国,也不足以为证。
朱子的《集注》当中说,「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君言矣」。这意思是说,想要说明殷和夏两朝的礼,孔子说「我能言之」,我能讲,但是要找到证明,就是谁还在行这个礼。去到夏之后的杞国、殷之后的宋国,都找不到证明,没人在行礼了,这是『文献不足故』。这个「文」是典籍,典籍不足;第二个是「献」,献是指贤人,贤人不足。其实不是不足,简直就没有了。到了杞国,夏国的后代,谁还能够完全依夏礼而行事?找出这样的贤人找不到。到了宋国,这是殷商的后代,想要去找一个完全依殷商的礼而行的,也找不到,这是讲到「文献不足」。夏商两代已经灭亡,到现在想要能够找到了解夏商礼文化典籍的人,以及能够真正依教奉行的人,找不到,没办法寻觅了。
孔子说,『足,则吾能征之』,这是讲文献如果足的话,就是有这样的典籍,有能够知道这样典籍的人,能够按照这样典籍照做的人,还有的话,我还能够找到证明,现在当然也找不到。这是孔子,一方面,他这种说法,说明所有他所讲的都是要有根据,要找到对证,谈夏礼、谈殷礼,他都要有证明,这是取得根据,这是以为征信,证明孔子治学之严谨;其实更重要的一点,是孔子言外之意,是一种感叹,感叹现在真正依礼而行的人找不到了。礼不是只停留在能说而已,更重要的是有人能行之,这个礼才是有活力的礼,不是死的礼。真正能够依礼而行的人,必须他有忠信、有仁义,这是礼的根本,换句话说,什麽人真正依礼而行?贤人,圣贤人。孔子慨叹,很感慨说找不到。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