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去是去除掉,不保留了。这个告朔,古音念告(音固),现在我们念告,当然也未尝不可。什麽叫告朔?根据邢昺的注疏,邢昺是宋朝的大儒,他引《周礼.春官.大史》说到,「颁告朔于邦国」。意思是讲,古时候周天子每年的冬季就会颁发政令,叫政令书,为来年每个月都制定政事。就好像我们现在讲的计画,现在你看国家有五年计画,这是比较长远的。一年的计画这就叫做「告朔」,是天子在冬季,年尾那时候颁发一个来年计画书,每个月要实行什麽样的政事,规定每个月的发展情况,就这个意思。古注称为叫朔政,也称为月令书,把这个书颁告天下诸侯。诸侯接受这个政令书之后,就把它藏在太庙里面。到了新年一月份,从正月初一开始,这个「朔」就是每月的初一,叫朔;晦是每月三十,月底。叫朔晦。这个朔日是每月初一,都会供一只「饩羊」,这个饩羊就是牲畜,生的羊,用来做祭品。然后祭告于太庙,把当月的政令书取下来,然后上朝奉行。又是讲到这麽一个礼,叫做告朔礼。天子自己每月初一(朔日)这天也举行告朔礼,他是在明堂里面举行。明堂是天子祭祀的地方,诸侯在太庙里。用的祭祀的牺牲(祭品)是什麽?天子用牛,诸侯用羊,来举行这种告朔礼。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这是子贡想把在告朔礼里面供的这个羊给拿掉。为什麽他要这麽做?这也是有历史原因。根据《史记》记载,周朝在幽王、厉王的时候,天子和诸侯都没有行这个告朔礼了。当时因为幽王、厉王昏庸,所以也就使得天下大乱。在鲁国,根据孔子作的《春秋》记载,到鲁文公六年,他每逢闰月都不行告朔礼。闰月就比一般的月份要特殊一点,一年多出这麽一个月。到了鲁文公十六年,鲁文公因为疾病,他四次没有去参加告朔礼。结果鲁文公死了以后,这种告朔礼就慢慢每况愈下,最后就被废弃掉。诸侯、鲁君都不去行这个告朔礼了,只是什麽?到每月初一,在形式上派人送一只饩羊去供奉祖庙,只搞个形式,他们鲁君自己都不来参加。我们想到,这种礼是令诸侯(国君)生起对天子的敬仰,以及对政令的重视,这个精神非常重要。一国之君能够这样谨慎恭敬,所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去治国,当然也能够使国家大治;当国君把这种礼废弃了,就可见得他那种恭谨之心已经没有了,所以礼是一种恭敬心的表现。孔子非常感慨,礼废弃掉,实际上是感慨恭敬心失掉了。人没有恭敬心,做什麽事都做不好,古德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孔子当年是极力想要恢复周礼,也就是希望用周礼的这种形式把人的恭敬心唤回来,这是圣人一片苦心。要是礼没有了,这恭敬心就没有载体了。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