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是孔子评论《诗经.关雎篇》。『关雎」这篇诗,说到乐处而不至于淫,说到哀处而不至于伤。这个乐在古时候是读乐(音洛),这古音,现在我们按照现代人的读法读乐(音勒),比较容易懂,而且更加亲切。语音在历史上是不断的会变化,但是文义不变。所以古圣先贤创造文字,把语和文分开,这是真正智慧。因为语音随着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变化,每个地方有它的方言,读音也都不一样。如果是用语音来保留它的文化,那个文化很容易就断掉;用文字,用文来保留文化,这个就能保留得长久,所谓「文以载道」。所以我们语音是可以现代化,但是这个文字的义理我们一定要讲清楚,要按照传统的来讲。藉古喻今,把古代传统的义理落实到今天我们来运用,这样学《论语》,我相信会真正有实际的受用。
《朱子集注》当中解释说,「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这个淫就是过分。那个『乐』,快乐过分了,就失掉了中正,这叫『淫』。「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哀而不伤』这个伤是讲哀痛过分,这也伤了和谐。所以要不淫不伤,讲求中道。这首「关雎」诗,所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出自于《诗经.国风》第一篇,这首属于「周南」的第一篇,《诗经》第一首诗。放在第一首,一定是很重要。它讲的是什麽?一般人读这首诗就以为这是男女在谈恋爱,男的找女的,找不到就很哀痛,找到了就非常快乐,敲着钟打着鼓,形容他快乐的样子。这一说,把这诗味道全都讲歪了。《诗经》,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思想中没有邪思。如果在描绘男女的爱情,这种光是谈爱情,这里头就有邪的味道。这里头寓意很深,如果寓意不深,为什麽孔子把它做为《诗经》开篇第一首?那肯定是极其重要。传世之作,开头的那一句、开头的那一篇,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关雎」这首诗不是那麽简单。
我们先看朱子的解释,「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称之如此。欲学者玩其辞,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这是讲到「关雎」这首诗,主要的内容朱子认为是讲「后妃之德」。这个后妃,到底是谁的后妃?朱子没有点出来。根据先儒的注解,这个后妃是文王的后妃,周文王要找一位贤德的后妃。只有后妃的德行,崇高的贤德才能配得上君子,君子是指文王。朱子在这里没点出来,当然讲泛指未为不可,不点出君子是谁、后妃是谁,泛指。君子要求后妃,为什麽要求后妃?求一位贤德的妻子,这位妻子能够帮助君子治家,所谓相夫教子,使家族、家道得以延绵长久,这关键是在于妻子的德行。所以,女德对于一家而言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妻子,可以帮这个家旺三代;一个不好的妻子,那就不是败三代,恐怕一败败到底了。我们想想有没有道理?古德非常重视女子的德行,印光大师,这是民国时期的高僧,做为一位出家人,看到当时社会的动乱,他也是忧心忡忡,希望能够挽救世道人心。他提倡,要挽救人心,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对儿女的教育。而家庭教育里面尤重教女,教女比教子更为重要。为什麽?有贤女,将来才能有贤妻,有贤妻将来才能有贤母,有贤母才能出贤子,所以那个根在女子。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