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这是哀公跟宰我的一个问答,夫子有一个评论。『哀公』就是鲁哀公,鲁国的国君,姓姬名将,姬将。他是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他是鲁定公的儿子。哀公这里『问社于宰我』,宰我,《朱子集注》当中说到,是「孔子弟子,名予」,他的名字叫予,字子我,所以这里称他宰我。「哀公问社」,这个社是讲社主的事情,社是土神。我们通常讲的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土神和谷神叫社稷,以后就代表一个国家。这里哀公问社,他所问的社是指社主。什麽叫社主?在《朱子集注》当中是这麽说,「三代之社不同者,古者立社,各树其土之所宜木以为主也」。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代,这三代的社主是不同的。社主是为了祭土神的时候,要立一个木头牌位做为神的凭依,这个木就称为主,社主。三代,夏、商、周,做社主的木头是不一样的,后面宰我就跟哀公回答这个问题说,『夏后世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松、柏、栗就是三种不同的树木。在夏代,用的木料是松树的木料;在殷商,就用柏树的木料;在周朝,用的是栗树(栗子树)这个木料。
当哀公向宰我请问社主所用木料的时候,其实他是有用意的,他话里有话。根据程氏《论语集释》这本着作,这是近代程树德先生注解《论语》。《论语集释》里面引用了苏子由,也就是苏辙,是我们都知道的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苏子由,他字子由。他引苏辙所引的古代的史料,说明鲁哀公想除去三家的权力。因为三家一直在鲁国专权很久,好多代了,每一代的国君都受三家的制约,心里当然很不爽。哀公当时就很想除掉他,但是也不敢明说,所以就藉着问社来请教宰我,他其实是暗示要诛灭这三家。宰我在孔门弟子里头言语第一,很会说话,当然也很会听话,一听,他就明白鲁哀公的意思。这桩事情当然不能明说,说出来难免会引来杀身之祸,三家是权臣,天子、国君都不放在眼里。所以,宰我也就以这个隐语来答覆鲁哀公,他就讲到做社主的木料,夏代是用松木,殷代商朝用柏木,到周朝就以栗子木。然后说『使民战栗』,用这个栗子树的栗来谐音说使民战慄。战慄是恐惧,使人恐惧,意思就是说可以诛灭三家。
结果这个对话被孔子听到了,『子闻之曰』,孔子听到以后,「闻」就是听到了,他就有一段评论。『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个意思,在先儒注解里面有多种。首先汉代的包咸注解说,「事已成,不可复解说也;事已遂,不可复谏止也;事既往,不可复追咎也」。这是就孔子的话来翻译出白话。这「成事」,就是事已成了,事情已经做成,都已经过去了,就不可以再拿出来说。这个事当然是指那些要紧的事、敏感的事。事已遂,就是事情已经基本都定局了,虽然没做成,但是已经定局,结果已经可以知道,这时候你就不能再去劝谏他不做这个事了。谏止,就是劝谏他停止。这个都是做人的艺术,劝谏,要在某人还没有开始做事的时候劝谏他,那才管用;他事情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你再劝谏他,不等于没用吗?所以「遂事不谏」,只好让这个结果成形。事既往,这事情已经过去,那麽也不要再追究其他人的责任了。这个话是把孔子的话,只是用白话说出来。所以包咸这个注解,里头的意思没有把它揭露出来。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