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朱子集注》的解释说,「或人又疑不俭为知礼,屏谓之树。塞,犹蔽也。设屏于门,以蔽内外也。好,谓好会。坫,在两楹之间,献酬饮毕,则反爵于其上。此皆诸侯之礼,而管仲僭之,不知礼也」。这是说到,有人怀疑管仲不节俭是因为受到国君的恩赐,不敢不接受,所以管仲是不是属于知礼的?孔子这里讲的『邦君树塞门』,这个树其实是一种屏障,屏风把它竖在门口,这屏风就挡住了里面,就我们现在讲的屏风。「塞,犹蔽也」,当蔽字讲,就把里面隐蔽起来了,有屏风的门就叫做塞门,这是隔开内外。这个是国君才有资格用这种装饰,他是为了有别于内外,所以有这麽一个塞门。又说到「管氏亦树塞门」,管仲也用国君的这种方式,这属于违礼。他属于大夫,他不能用国君的这种塞门。
然后又说到,『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所谓的坫,朱子讲两楹之间,楹就像柱子,两个柱子之间用土筑起一个小土台子,可以放食物、酒器,有点像小宴会桌。当邦君为两君之好的时候,好是好会,大家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会合在一起的时候,大家来修好、结盟就会用这种礼,就在这个土台子上大家一起喝酒。「献酬饮毕」,也就是大家互相的敬酒,喝完之后,把这个空酒杯子反过来放在土台子上,所以叫「反爵于其上」。其就是代表这个坫,所以「有反坫」是这麽个解释,把酒杯子反扣在这个土堆子上、土台子上,这是诸侯之礼。结果管氏又用这种礼,大概他跟朋友聚会的时候,他也搞这麽一套,这属于僭礼,僭越了天子的礼。所以孔子批评他,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像管仲这样的人要是知道礼,那还有谁不知道礼?这批评的也是很重的。换句话说,管仲根本不识礼,就变得狂妄自大,大概是以为自己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了,以这个功勋而自居。所以孔子就评论管仲这方面的缺陷,说管仲器量小。当然孔子看问题非常客观,在这里他批评管仲,在后面《论语》又有讚叹管仲,就是刚才讲到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是因为子贡疑惑,向孔子请问,他以为管仲是一个非仁的人,不是仁者,他不仁。因为子贡心里以为,齐桓公杀了管仲所辅佐的公子纠,齐桓公没登上国君位子的时候叫公子小白,他为了争王位杀公子纠。管仲辅佐公子纠,为什麽公子纠死了以后,他不能像召忽那样去自尽,为公子纠而死,却反过来去辅佐公子纠的敌人,辅佐齐桓公?这样的人还能算是仁人?子贡问孔子,孔子就解答,说像管仲这样辅助齐桓公,建立盟主的功绩,主要是率领诸侯尊重周天子,这是使天下安定、万民受福,所以管仲也能称为是仁人。孔子是从他的功勋来评论管仲。他的功勋,一是辅佐桓公安定天下,这个还是当时的贡献;真正更大的功勋,是他能维护人伦为主的中华文化、周朝传下来的道统,不至于使非礼非义的夷狄外族把中华文化给戕杀掉,这是使天下后世人民受其恩赐的,就这一点功勋而言,孔子认为管仲也是仁人。所以说「微管仲」,没有管仲,微是当无字讲。没有管仲,我们现在都得披着头发。你看真正有文化的人,儒家古代都是结着发髻的,不会披头散发,只有那些不懂得礼仪文化的人披头散发。所以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现在可能都披头散发,像那些夷狄外族的人一样,在左面扣扣子。可见得孔子着眼是天下人民,以大公的思想来立论。评论人,他是以公而不取私,以大而不取小,这是儒家论人论事的准则。但是说管仲十全十美,他是个圣人,他是个大器量的人,孔子就不同意。评论管仲本人,孔子也是很客观的,这里就评论他了。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