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是夫子评价『韶』跟『武』这两个乐章。《朱子集注》当中说,「韶,舜乐。武,武王乐」。韶乐,是舜那个时候所作,这是圣人的音乐;武,是武王那个时候作的,武王也是圣人。这两个乐章都是尽美。「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声容之盛,盛是盛大。音乐是心之声,韶乐和武乐都是表现圣人光明盛大的心量,普济众生的这种仁慈之心。说到善,是美之实也,善比美的境界要更深一层,这是完善、圆满没有一丝毫缺陷了。朱子解释说,「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舜王是继承尧王的政治;武王不是继承商纣王的政治,商纣王是一个昏君、暴君,虐待百姓,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武王起义师,讨伐纣王,将人民百姓从苦难中救出来。舜跟武王所做的做法当然是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功绩相同,都是爱民。所以,舜时期的韶乐跟武王时期的武王乐,都讲到尽美了,因为讲到他们的功业是一样的,都是爱民救民。但是舜的德行,他是随顺着自性,这个自性是随顺谦让之德,舜是继承了尧的帝位,尧是禅让给舜,所以「揖逊而有天下」,他不是靠武力去得到天下。讲到武王之德,却是反过来,他是用武力讨伐纣王,诛杀了纣王,然后得到天下。所以朱熹朱夫子讲,这个「其实有不同」。实在讲,这是他一家的见地。对《论语》的解释,所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来看看雪公老人是怎麽解释。雪公这里引用《礼记.乐记》里面的话,「王者功成作乐」,古代的圣王得到天下以后,必定作乐,所谓作乐崇德,来崇表王者得天下的功德。这种用音乐所表达的功德,当然是与事实相符合。舜得到的天下,是尧王禅让给他的,所以这个乐听起来和平,尽善尽美;武王得到天下,是因为伐纣而得到天下,所以这种乐章演奏起来,还有这种杀伐之声,在这点上讲,武王的音乐不如舜王的音乐那样调和。但都是反映了圣人的这种功德,所以都是尽美,只是武王的音乐当中有杀伐之声,就未尽善。虽然未尽善,但是武王伐纣深受孔子、孟子称讚。孔子在《周易》的解释当中说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孟子》里面也说到,在「梁惠王篇」里讲,齐宣王有一次向孟子请教武王伐纣这回事,就问孟子说,「臣弑其君可乎?」因为文王和武王当时都是商纣王的臣子,封侯,他起义师革命,这是不是臣弑君?臣子杀害君主,这还可以吗?孟子说,「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他讲纣王是残贼,不能够再称他为君,他没有君之德,只能称他是一夫。所以我们只听说武王诛杀一夫,这个人是纣,没有听说武王弑君。纣王已经不配做君,武王应该把他推翻。所以可以见得,孔子和孟子都是非常称讚武王伐纣。这里可以看到,夫子所讲的「未尽善也」,不是讲武王本人,不是讲他的德行,而是指他当时这个乐章,武王乐是未尽善,是就音乐而讲的,不是就人讲的,这个跟朱子所说的不一样。我们想想,还是雪公老人讲的有道理。朱子说,是武王之德跟舜王之德有不一样,所以讲它未尽善。这里实际上不是讲武王之德,是讲武王之乐,音乐未尽善;在德行上,两者相同,都是圣人。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