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这章讲到有人求见孔子,说出一番话,这番话可谓是对夫子千古评价。这个『仪封人』,仪是卫国的一个地方,封人是掌管封疆、守封疆的一个官员。大概在这里这位封人是一位隐士,他处于下位,但是应该是一位高人、贤者。这里这位高人没有把姓名透露出来,估计可能他自己不愿意透露,所以没有记载他的名字。『请见』这个见,这里是动词,是见之,就是要求见孔子。他求见孔子,可能是担心孔子的弟子不肯引见,所以就说出这番话。说什麽?『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说有道德的君子来到我仪地,到我这个地方来,我从来没有说见不着的。结果这些弟子们就为他引见了,『从者』就是指跟从孔子的这些弟子们,为他引见孔子。他见过孔子之后,出来跟这些弟子们说。我们想到,可能是这个人单独跟孔子见面,因此这些弟子听不到这位高人跟孔子说了些什麽话。如果有弟子听到了,我们想,一定也会把他跟孔子说的话记下来,记在《论语》当中。这位高人出来以后,跟弟子们讲,跟孔子的门人说,『二三子何患于丧乎?』这「二三子」是对孔子弟子的称呼。他对这些弟子们讲,「何患于丧乎」,就是诸位,你们何必担心?这个丧有两种读法,这里我是读丧(去声),丧失的意思。一种是当丧亡的丧字来讲,是读平声。孔安国注解当中说,「何患于夫子盛德之将丧亡耶?」这是讲丧亡,是讲不必担心夫子盛德将要丧亡,这个不必担心。

 

 

 

孔子在鲁国辞了官位,周游列国,到了卫国仪地这里,当时他自己没有官职,是一位平民,没有人任用他。而他志向是宣传圣人之道。当时真是有一点落魄潦倒的样子,好像是天之将丧斯文。封人在这里认为说,圣人之道是不会丧亡的。为什麽圣人之道不会丧亡?因为圣人之道就是自性性德流露,自性人皆有之,人人本来具足。圣人只是将自性开显出来;而凡人自性被蒙蔽住,虽然被蒙蔽了,可是一点不欠缺,遇到有圣人教学的因缘,凡人的自性也能够开显,所以圣人之道怎麽可能说是丧亡?

 

 

 

《朱子集注》当中解释这段话,里面提到,「言乱极当治,天必将使夫子得位设教,不久失位也。封人一见夫子而遽以是称之,其所得于观感之间者深矣」。这是解释仪封人为什麽说这番话,告诉孔子弟子,何必忧患夫子圣人之道将要丧亡?或者是,何必忧患夫子丧失了他的官职?而『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个木铎是一种铃铛,金口木舌,是个大铃子,外面是金属做的,它的铃舌是用木头制的,摇起来就很响亮,这叫木铎。这位封人的意思是说,天下不能永远无道,现在天下已经无道很久,上天将会把夫子做为木铎(铃铛)摇起来,使孔子能够将先王的圣道传于天下。朱子的意思是讲「乱极当治」,所以上天就会安排一位圣人出来「得位设教」,得位不一定是当官,也就是他能够发挥他的才华。孔子一生当官的时间不多,教学的时间多,他的才华发挥在删诗书、定礼乐,教化三千门徒、七十二贤人,为中国两千年来的教育设定了一套这样的标准,所以孔子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他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帝王君主赏识他,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才真正被推崇出来,这时候他已经早已不在世,但是他那时候真正是得位了,不会久失其位。难得这位封人,这位隐士高人,一见到夫子就能够说出这番话,可见他那种观察的敏锐度和见识的深广。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