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我们看雪公的《讲要》,他讲到这个恶,无恶的恶字,其实是有两种读音,一个是读入声,做善恶的恶字意思来讲,就是『苟志于仁矣,无恶(音饿)也』;另外一种解释读去声,读恶(音务),好恶的恶。这两种意思都好,实际上两个意思不矛盾。我们来看雪公老人引的古注说明,他引孔安国的注解。

 

 

 

孔安国这个注解当中讲「苟志于仁」,这个苟就是诚的意思,就是果然。「诚能志于仁」,你能立志为仁,做一个仁人,那麽「其余终无恶」,他不会做恶事。孔安国这里,应该读恶(音饿)。一个人真正立志为仁,他怎麽可能做恶事?就怕我们不肯立志。《朱子集注》里面也是说这个道理。说「志者」,这个志就是「心之所之」,心中所向往的。如果是志于仁,心中只向往仁,其他一切放下。如果果然是向往仁,这一生立志成圣人,则必定不会作恶,没有为恶之事。所以,孔安国的注解和朱子的注解都是把这个当作恶(音饿)字讲。

 

 

 

底下《刘氏正义》、程氏《集释》皆说,「桉前后章皆言好恶,此亦当读去声」。《刘氏正义》和程氏的《论语集释》都把这个当作恶(音务)字,为什麽?他是顺着前面一章和后面一章来看的。前面第三章「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是讲好恶;后面第六章,「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这也是讲好恶,所以他们说,在这里也应该做好恶的恶字来解释。

 

 

 

雪公老人也是採取好恶的恶字这个意思来讲的。也就是这章讲,「诚然能志于仁者,便无所憎恶之人。志于仁者,能以仁厚待人。遇好人,固然能以善心待之;遇恶人,亦能以善心劝之改恶向善。所以,一个人果然志于仁,即无所恶之人」。这个意思就相当的明显了。所以,一个仁者心地淳厚,心里他不会见人之恶,他也就不会厌恶人。因为我们见到人恶了,所以才会讨厌他。仁者见到恶人怎麽办,是不是看不到他的恶?不是。看不到他的恶,就不是智慧了。仁者必定有智慧,他看到有恶的行为,他知道这个人是迷惑颠倒,才做出这些恶事,他的本性呢?本性本善。他对这个不怀疑。哪怕见到那些杀父害母、做五逆十恶的人,仁者见到他只会生怜悯心,不会生憎恶之心。知道他学坏了,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懂得因果,不知道伦理道德,所以干出这些煳涂事,将来果报就惨烈。他只会怜悯他,怎麽还加憎恶?这是真正的仁者,你看心地多麽厚道!见到恶人,只会千方百计劝他改恶向善,就是救他。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