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是孔子给我们讲,唯有仁者能够『好人』,能够『恶人』。这个好是喜好,恶是厌恶,也就是能够明辨善恶。在《论语.公冶长篇》当中,孔子答覆子张说,「未知,焉得仁?」就是,如果没有智慧,怎麽能够成就仁德?「颜渊篇」当中,孔子答覆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雪公引用这两篇的语句,说明「仁者有智,能克己复礼,不妄为好恶,故唯有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真正的仁者一定有智慧,这个智慧是从他的仁爱、慈悲心中生出来的,因为仁者只想别人,把自己忘掉,完全没有自私自利了,这时候就有智慧。换句话说,有自私自利,这就把智慧障碍住了。要怎麽办?要克己复礼。
这个己就是自己的一己之心,自私自利,以及跟自私自利连带在一起的种种烦恼习气,包括贪瞋痴慢等等,这些都是因为有自己、有自私才产生的烦恼。要把它克服住,不让它起现行,回归到礼上。礼是性德,回归自性本善,这叫克己复礼,那麽他也就不会妄为好恶。他的好恶不是根据自己私心来做标准,不是自己好恶,而是什麽?根据众生的好恶来好恶,《大学》里讲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他没有自己,可是他能够表现出好恶,这个好恶是什麽?完全是随顺大众的心理,一切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这是仁人,这个时候才能称为「能好人、能恶人」。所以,唯有仁者才能好人、能恶人,他要不是仁者,还有自私心,他就不可能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他就不能够好人、恶人了。
《朱子集注》当中也突出这一点,说到,「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因为仁者没有私心,所以他的好恶不是从自己角度出发,他从什麽?公理的角度出发,从民心出发。程子所谓的「得其公正」,大公无私,所以他的好恶都得其正。这是能好人、能恶人。
朱子又引游氏,宋代的学者游酢的话,「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这个意思就是一脉相承下来,人人都有这样的好善好德之心,对于善的他喜好,为什麽?因为本性使然,本性是本善,所以遇到善,人都喜好。哪怕是一个作恶之人,看见人行善,他也会生敬佩的心。这说明是「天下之同情」,这种情、这种心是相同的。对于恶,厌恶。好善而恶恶,这是每个人天性使然。但是,「然人每失其正者」,为什麽人有时候会偏,失掉正了?是因为「心有所系」。这心有所系就是执着,就是自私,把理忘掉了,用的是情,或者用的是欲。有情欲在心中,这就不得其正了。
《大学》里也讲到,「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里头有贪瞋痴慢这些烦恼,心就不得其正。好乐是贪,忿懥是瞋,恐惧、忧患是属于痴,贪瞋痴在心中,他不能自己克制,不能伏住这些烦恼,所以心就不得其正,因此这个好恶也就不得其正,就不能好人、不能恶人,堕在自己偏私狭窄的心理里头。唯有仁者没有私心,他心就用得正,他心里没有贪瞋痴。贪瞋痴是从自私里头产生的,有我,就有这些烦恼;把我放下了,无私了,所以能好恶。他这个好恶是与民同好恶,与天理同好恶。朱子的这个讲法也非常好。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