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这章孔子跟我们讲,『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这里说了两种人,一种是「好仁者」,好仁者是一心向往仁的正人君子、圣贤人,孔子说我没有见过这样的人;还有另一种,「恶不仁者」,这个比好仁者逊色一等,他虽然不能够念念向往仁,他至少能做到厌恶不仁。譬如说遇见没有仁德的人,遇见小人,他会厌恶他,不与他为伍。这种人心中有好有恶,他喜欢跟仁德的人在一起,可是对于没有仁德的人他就不喜欢,这种人不能称为仁者,只能称为恶不仁者。为什麽?因为仁者,前面讲到的,苟志于仁,无恶也,真正一位仁者,他把心中好恶放下。恶不仁者也是难得,他至少能够明辨是非,知道哪个是仁、哪个是不仁,他愿意亲近仁者而远离不仁者。普通注解里是这麽讲的,当然,其实孔子的意思比这更深。
我们继续来看注解,底下讲到,『好仁者,无以尚之』。孔安国注解当中讲到,无以尚之是「难复加也」。这个尚是通假字,通向上的上,没有再往上面加的了。也就是好仁者是最顶尖的,他已经达到最究竟、最圆满,因为他凡事皆依仁,不违仁。正如前面讲到的,他能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好仁者真正做到了,这是最上等人,所以无以尚之。恶不仁者,还是在努力过程中的这种人,还没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说,他也没见过这种人,这是一种感叹。这种人是什麽?他不愿意跟那些不仁的人接触,不愿意跟那些有害于身心仁德的环境接触,远离恶人、远离污染的环境。不使,这里讲的『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他不让那些恶人连累自己,也不会让污染的环境污染自己的身心。孔安国先生讲,「恶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义于己,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孔安国讲,这种恶不仁的人,厌恶不仁的这种人,他在力行仁道,他会远离不仁者,不会使不仁者把那些不符合道义的事情加到自己身上,也就是他能够洁身自好,不去作恶,这个称为「为仁」。为仁是在修仁,他还在修行过程中,没有达到圆满。这种人比起好仁者就逊色了,好仁者「无以尚之」,没有人超过好仁者,为什麽?他念念不违仁。
底下孔子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这句话我看了之后,好像真的是被孔子当头棒喝,孔子就是问我。我们读《论语》,朱子建议我们一定要身临其境,好像孔子就在面前教训我们。孔子这里说,你有没有一日用其力于仁?你想做君子、做圣贤,你能不能够一天之内,你能用力去做到,你有没有?有谁能这麽做,果然这一日能够用尽全力去行仁,你这一日就做君子,就做圣贤;倘若功夫能够继续,你这一生必定成圣贤。问题在于你一日都不肯用尽全力去做。我自己反观自己,孔子说的真的就是我。明知做圣贤好,也有志于做圣贤,可是真干还没达到,没有用尽全力,对自己的习气烦恼还纵容姑息,不能够努力去改掉,真的像因循度日。念头里夹杂着许多的不善,还不能够全力摒除,让心清净下来。念佛,能一日念佛功夫不间断吗?前面我们讲到,念佛就是念仁。你试试看,能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你这个佛号不中断?我自己做不到。不要说一日,一小时佛号里面不夹杂妄念都做不到。所以你看,孔子不正是给我当头棒喝吗?
孔安国注解里讲,这句话是说「言人无能一日用其力修仁者」。我们就是没有一天去用尽全力修仁,所以功夫不能成片,做不到「无终食之间违仁」。一造次,一急起来的时候,就忘掉了;或者一遇到危险关头、颠沛的事情,马上也忘掉,还是自己原本那套烦恼习气起用。说明什麽?我们希圣希贤的志向还不够坚定,换句话说,我还不是有为仁的这个愿望,为什麽?因为我们一天都做不到。果然你能够欲为仁,欲是你真有这个愿,有这个志向,怎麽可能力不足?所以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真想为仁而做不到的。他看到的是没有一个人一天能够真正全力去修仁,原因就是志向还不够。所以我们还是要多去学习圣贤之道,多听讲,让我们的志向提起来。古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就面目全非。为什麽?他志向就堕落。现在不要说三日,一日就不行了,一日不读圣贤书,不听讲,那就面目全非。果然你有这个志向,力修仁道不难。圣贤之道是知难行易,真正知道了,你做起来不难,为什麽?你知道我们本来就应该要仁。为什麽做不到?还是知得不透彻,所以要在知上下功夫。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